无辜的虫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七十五章 沿海诸事,回明,无辜的虫子,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金刚奴死了,他毕竟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一生的心血所在,哪经得起这种噩耗频传的风风雨雨?被折腾得愈显老态了,面对着朝廷的步步紧逼,白莲教的连连失利,身边又缺少很得力的人,加上大明逐渐的稳定,他愈来愈感到回天无力了。
他已经从二十多年前的雄心壮志蜕化成自保的心态,尽管这样,好像也没有一点希望,仅仅保留住白莲教的名字都做不到,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曾几何时他不敢稍有懈怠。期望着能在这危急之秋,培养几个有希望的弟子,可以回天有术。这样,尽管拼了自己的老命,也可上不负弥勒佛祖,下不负子子孙孙。
一想到白莲教将在自己手中沉沦,想到身为教主却只能东躲西藏,得不到朝廷的承认,以及后继无人的绝望,这一切都让他无法安睡。
正在绝望的时候,朱志均抛来的救命稻草,让他不得不抓在手中,并看成唯一的希望。
半个时辰的时间,能让朱志均说很多事情,而这些事情也不得不让金刚奴接受。白莲教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
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
朱志均话说的很明白,白莲教想发展下去,就必须重新皈依佛门,因为两者都是朝廷打击的对象,都是道教兴起的牺牲品,如果一直这样分裂下去,只能被逐个击破,谁也无法生存。
而白莲教想继续生存下去。金刚奴就必须死,林三也必须死,因为他们都是在朝廷挂上号的人物。他们不死,朝廷不会相信白莲教已经被剿灭,已经彻底的消失。
所以金刚奴死了,半个月之后。林三被迫回到大明境内,在无法和四百岭的唐赛儿、曾阿牛等人联系的情况下,受到了曲建的挑唆,率领林氏保镖行剩余的白莲教弟子二百余人,趁着夜间向漳王府发动了报复性的攻击。
诡异的是。漳州府大牢中原来关押的囚犯,但凡是白莲教弟子的都逃脱出来,参加了攻击漳王府的序列,至于是怎么逃出来的,谁也不知道,因为在这次暴乱中,所有参与攻击漳王府的乱民全部被诛杀,无一幸免。
当然。林三也在攻入漳王府之后。被乱枪打死,但是临死前做了一个令他感到十分荣耀的事情,那就是他冲入了漳王朱志堩的书房之内,在重围之中刺死了漳王朱志堩,算是为师傅报了仇。因为据曲建说,金刚奴是被漳王下令诛杀的。
曲建始终没有出现在漳王府的战场之上。而漳王府当时的护卫更是显得薄弱的可怜,因为在那一天。西山发现了大量不明身份的人聚集,企图谋反。漳州府所有的武装力量都集中起来,依旧害怕压制不住,还向漳王府借调了护卫三百余人。而漳王府的护卫军编制一共才五百人。
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向西山聚集,准备驱散企图作乱的暴民,而朱志均已经准备回京师缴旨了,所带来的一千三百余人,全部整装待发,并未上岸。当得到漳王府受到围攻的消息后,漳王府护卫浴血杀出重围,到了码头之后,又找不到通州郡公朱志均,耽搁了一段时间。
找到通州郡公的时候,朱志均大惊失色,命令官兵六百人轻装赶往漳王府,而东宫亲卫和武卫局的特种兵也都赶去了,正因为朱志均的果断,才使犯上作乱的林三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但是还是没有救出漳王,痛惜弟弟之死,朱志均竟然悲伤的晕倒数次,要星夜赶回京师禀报父王朱尚炳这个噩耗,可是漳州知府张华那里敢让他走,几乎是跪着乞求朱志均留在漳州城主持大局。
近几年来,藩王的势力虽然薄弱,无权干涉地方官的政务、民务等等,所以有很多地方知府只是表面上尊重藩王,但却不怎么惧怕,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出现布政使压制藩王的例子,可是漳州知府不过是一个五品官员,而近二十年来,朱志堩乃是非自然死亡的皇室中人唯一的一个。怎么能不让张华害怕。
同时,福建右布政使裘庆听说这个消息,禀报了闽王朱文宇之后,也连夜往漳州府赶了过来,太平很久的大明出现了如此事情,那是惊天动地的。
朱志均怜悯地方官员,强忍悲痛留在了漳州,同时起草奏折,由自己、漳州知府、福建右布政使等人的联名印鉴加盖,用八百里加急往京师飞报。
奏折写的天衣无缝,声泪俱下。
奏折中,首先肯定了朱志堩对于剿灭白莲教的功劳,将金刚奴被诛杀的事情全部推在了朱志堩的身上,后来剿灭残匪若干,捣毁异教神坛若干,基本上已经清除了白莲教在漳州等地的根基。
可是白莲欲孽林三,以鱼死网破之举,趁着大军休整,纠集漏网之鱼一千余人,趁着月黑风高,杀入漳王府意图报复,漳王率领护卫军殊死作战,不辜太祖遗风,力尽而亡,而朱志均在写到自己时,只是说了一句救援不及,请求赐罪等等……。
后来在奏折中提及漳王朱志堩无子嗣诞下,所以在漳州知府的请求下,暂时留在漳州城内,办理朱志堩后事兼代管、修建漳王府,请求皇上尽快封藩,朱志均好回京领罪……。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封奏折到了京师之后,无论是皇事院还是内阁都会主张由朱志均继任漳王的位置,而皇上多半也会同意,眼前的这个通州郡公成为新任漳王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再加上从北平带来的军队威慑,所以漳州城内所有的官员和士绅对其极为恭敬,极尽奉承之能。
因为漳州商贾云集,需要尽快的恢复正常秩序,需要安稳的经商条件。也需要有震慑力的藩王存在,漳州知府张华在他们眼里已经彻底的失去了威信,这次藩王遇刺。无论追究与否,漳州知府也不会继续留任了。所以他们还能抓住谁来依靠,当然是即将赴任的新漳王了。
很快的,建文二十六年已经结束了。这是建文二十七年正月初的一个深夜。寒风在夜空中呼啸着,猛烈地推搡着门窗。屋里生着木炭火。都是些劣质木炭,没烧成的炭木头,冒着浓浓的黑烟。黑烟在屋里弥漫着,发出浓烈的呛人的气味。让人咳嗽不止。涕泪俱流。坐在桌案边的曲建受不住了,忙起身推开一扇窗户。
冷风见隙扑了进来,将屋里的烟,吹得更是黑烟翻滚了。桌上的那盏油灯,哪经得住风的狂虐,“卟”的一下,熄灭了。正在生火的亲随虎头,忙摸黑走过来将窗户关好。
“老爷。外面刮大风。屋里的烟,是出不去的。等小的将炭架好了,现明火了,就没烟了。”虎头这么说着,才又忙着到炭火盆边来料理。
曲建默然无声地在桌边站着,心里还在想着虎头的话。可不是。既然窗外有大风,窗子一开。烟又怎能出得去呢?
他在心里嘲笑自己:好好的一个王府长史不做,现在流落在这穷乡僻野的四百岭。慢慢的都变愚钝了。现在还没有虎头清醒。这使他心头浮动着一种淡淡的不安。陡然之间,他想起《论语?子路第十三》中的一段话:“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先师孔老夫子回答是坦然而毫无愧意的。他老先生说得何其对呀:“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些吹火之类的事,本来就是虎头他们去做的,又何须明白呢?这么想着,他就心安理得地坐在案边,等待着虎头将炭火烧着,将灯点亮。
当他几案上的纸墨上罩着一圈红黄色的灯影的时候,屋子里的烟雾也渐渐淡了,成了白灰色了,也不那么呛人了。而那炭火盆中,已经袅起几丝红红的火焰。
“老爷,你该歇息了吧?”侍候一旁的虎头这么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