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天时地利人和
悟空嚼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6章 天时地利人和,我靠编草鞋上岸成为大匠师,悟空嚼糖,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半个多时辰后,巡吏终于发话“诸考生先依次进器物棚,按地面白灰所画的行囊编号找自己制作区,不识字者,敲乡名鼓由巡吏引导。”
草编器物棚前的巡吏喊名“考生韩木!”
此考生进去没多会就自敲了乡名鼓“踱衣县西闾里,韩木不识字。”
“考生王孝。”
王葛听到“王”激动了一下,对方是个年近不惑的郎君。也敲了乡名鼓,是荷舫乡人。
第三个考生又是县邑籍。
怎么都敲了乡名鼓?王葛正疑虑时,该她进了。
之前三名考生并未先入各自制作区,而是一字排开,站在乡名鼓一侧。
众巡吏在另一侧,讲述规则“从西至东、再折回此处,每个框线不准停留,然后告知我属于你的制作区是哪个?认不出,敲乡名鼓即可。若指错,淘汰。考生可明白?”
王葛立即道“明白。”二十个制作区全呈方形,用白灰洒在地面隔出。一共两排,一排十个。巡吏之意是只准她走一个来回、不得停下脚步思考的意思。
每个制作区内的材料都用粗布蒙着,王葛无法根据先前制的器物确定自己的制作区,只能凭借方框前的白灰编号识别。
她的行囊编号是“瓿、二十五、二”,最复杂的“瓿”字反而最易识别,但接来的数字,她根本不敢试着去确认。它们也是篆文吗?还是契文?好几个都是两头尖、中间粗,外形跟个竖梭子似的,也是文字?它代表“一”吗?
不行,她不敢确认,又因为得不停往前走,一个个白灰数字在她脑中存留、出现新的,越来越糊涂了。
那个“x”她倒是知道,是指“五”,是商朝时期的假借字。
坏了,都走到最后了,她才总结出那个长的有俩角的字应该是古文“二”!
咚!可她不敢赌,槌鼓大喊“瓿知乡王葛不识字。”唉,脸皮再厚也觉出丢人哩。
巡吏“王葛,第二排、东三。”
“是。”当真后怕!因为跟她猜的不一样,她猜的是第一排的东四框。她站到乡名鼓旁,下个考生进来了。
二十人,无一例外,全敲了乡名鼓。
棚外已无考生。
考官分别进入各器物棚,说道“知道为何让你等辨别各类古文字么?因为若不识古文字,就无法甄别古物,到时你们就得厚颜求教读书人,且旁人说的是对、是错,你们脑子空空,根本不晓得对错!我等匠人的地位,为何一年年被朝廷看重?不致文武百官轻视?正是因为种种文字起源,尽存档于将作监!读书人想阅古文字,需通过将作监!我等后起之辈,必须将所有古文字牢牢记住,一代代传承下去!发现一个古文字、就得记住一个!必须记住!!我等匠人,一辈辈传承的,不止是匠技,还有文字!!你等……可明白?”
“明白!!”王葛被考官一番话激励的热血澎湃,抻着脖筋随众人嗷嗷喊。
“连喊三遍!!”考官振臂命令。
“明白、明白、明白!!”
考官一挥手,计时鼓响。
王葛按刚才巡吏说的,进入第二排东三的白灰方框。原来竖形“梭子”的古文字,代表的是数字“十”。揭开材料堆上的蒙布,她制的五样器物全在一个筲箕里针线笼,草绳(只有三尺长),方头履(一双),算筹(十根),臂鞲甲片(十片)。
材料倒是极多。
每类器物中都捆绑了一枚竹简,幸运的是,上面写的不再是古文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