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经世致用
社会和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零七章 经世致用,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社会和谐,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p>
“一个学问想要长久兴盛,不断的向前发展,总是要需要一些活水的,可百家凋零之后,儒学一家独大,天下的学问就只剩下了这一个水池如何能够清澈?”</p>
“只怕会是越来越多的儒生抱残守缺,自鸣得意,学问停步不前,渐渐形成一潭死水。”</p>
董良这些话说完,底下一片安静,开始渐渐的思考。</p>
不过董良并没有停下对于董仲舒的反对。</p>
“我们知道董仲舒先生最出名的还有一个就是吸收了阴阳五行之学说。这也算是他借鉴别家学问,是儒家可以一家独大焕发光芒的原因之一。可日后再看儒家,还有哪一家的学问可以吸收借鉴呢?”</p>
“天下除了孔子,有孔门七十二贤,三千弟子,有曾子、孟子、荀子,他们门下有吴起、韩非、李斯。可如今呢?出了一个董仲舒之后,便再也没有董仲舒了呀。”</p>
“再者说他吸收阴阳五行之学说这一点,并不能算是坏事。当皇帝和天地阴阳五行联系到一起的时候,他个人的德行就和自然灾害联系到了一块儿,这就要求君主不能擅自妄为而控制住自己的手中的权力。”</p>
“但是,这样好吗?这样并不好!”</p>
董良说到这儿,不仅看着下面学生们的反应,又看看和诸葛亮等人说说笑笑一切如常的刘备。</p>
心中暗暗点头,果然不出自己所料。</p>
谈到皇帝两个字的时候,到底是一些敏感话题,不过刘备和自己想的一样,并没有什么反应。</p>
这个时代对于天子的敬畏,其实并没有后世想的那么严重。</p>
甚至是从古至今,随便扒一扒历史,总能找出来一堆可以论证,百姓对于天子的敬畏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p>
周朝初定之时,自家宗室也有人叛乱,中间流传数百年,起起伏伏也不停的有人敢不给天子面子。</p>
混乱的春秋战国,天子更是势微,楚国的蛮夷,敢问鼎之轻重,秦武王嬴荡也是因为举鼎的时候没拿住被砸伤了大腿而死。</p>
至于各方诸侯王,被下面人反抗所刺杀的更是不可胜数。</p>
吕不韦一介商人,也敢奇货可居,将自己的富贵寄托在王位更迭之上。</p>
再来到本朝,吕后处理朝政时,天下谁知道天子是谁?如此天子,能有威望乎?</p>
霍光将昌邑王扶上皇位,不过二十七天便对他非常不满意,又将他贬为海昏侯。</p>
更不用说还有王莽篡位,董卓废立之事,汉献帝差点死于李傕郭汜的乱军之中,又差点饿死从长安到洛阳的路上。</p>
再顺着事实往后捋,一直捋到明朝,也有无数的大臣顶撞皇帝在午门外被廷杖,而明朝的皇帝不明不白的死了不知道多少个。</p>
除了真的什么不懂的,但凡手里有些势力,总是不缺少并不对皇位两个字是十分敬畏的。</p>
而即便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老农,也有无数敢起来反抗的。</p>
中华自古以来总是不缺少反抗精神的。</p>
不过董良还是收着了点儿,董仲舒的这种说法,明明看起来是对皇帝权利的限制,但为什么却得到了汉武帝极大的认可呢?当然是对汉武帝非常有利。</p>
皇帝与上天联系到了一起,固然受到了一些限制,但是同时也更加增加了它本身的权威。</p>
放到后来来讲,这就叫迷信。实在算不上是一个有前途好手段,即便他有时能发挥不小的作用,但对人的思想压制是很大的。</p>
说到底,这种思想可以让皇帝有所顾忌,也可以被皇帝用来愚民。</p>
刘备的反应不出董良所料,那些学生们的反应其实也和董良想的差不多。</p>
底下虽不断的有人对董良的话议论纷纷,但大体来说,还都是可以接受的。</p>
董良又继续说道。</p>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夫子是不赞成整天拿这些神神鬼鬼的说事的。古语云天命归于有德之人,何为天命也?日月星辰之轮转,水灾旱灾之狂行?真的是老天发怒了吗?”</p>
“多么荒谬的说法呀。日月山川,不过是天地自然之规律,与人德行何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也是儒家先贤的话。”</p>
“如今天下霸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座的众多文人也多是儒生。那么在这里我就要问一句各位了,什么是儒呢?”</p>
董良浅浅的疑问,再一次引起了儒生们的思考。</p>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儒不就是……</p>
这答案非常的熟悉,张嘴就能说出来,但是张张嘴,这些儒生却突然说不出来了,不是他们真不知道,是临时卡住了。</p>
脑海中回荡的都是一些济世救民,治国安邦,仁义礼智这些关于儒家根本理想的问题。</p>
让他们总结总结,回想回想,也许很快能回答出来,给出一个解释。</p>
不过董良并没有继续给他们机会。</p>
“所谓儒者,非常的简单。乃人之所需也,那么人需要的是什么呢?这种问题又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但是我想,无论如何,不能仅仅只是简单的道德仁爱几个字。”</p>
“无论你们这些儒生如何去告诉那些什么都不懂的百姓?但是你们自己心里都清楚,仁义礼智信填不饱肚子。”</p>
“好了,各位,那么对于儒学的探讨就到这里吧,我的半桶水已经晃荡完了。”</p>
“只是因为各位大多都是儒生,我不得不先在儒学上和各位稍稍探讨一下,不过由于我个人的浅薄,在儒学上并不能有太多什么经学的知识。所以只能从学问的发展以及一些根本性的思考旁敲侧击一下,希望能给各位启发。”</p>
“对于儒者,人之所需,我做最后的总结。”</p>
“人之所需。包含了两个问题,首先,这个人到底是谁?儒生的服务对象到底是君主、世家大族还是天下黎民?这都是你们儒生要思考的问题。”</p>
“第二点就是人到底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也是由第一个问题延伸出来的。如果你们所面对的人是皇帝,是世家大族,那你们只需要大肆的愚弄黎民百姓,让他们浑浑噩噩的像猪牛羊一样任人宰割就可以了。”</p>
“但是,儒生是这样的吗?我想不是!我相信你们个个都是胸怀大志的人。你们追求的绝对不仅仅是个人的功业以及阿谀媚上!”</p>
“我想每一个心怀理想的儒生,追求的都是天下大同!每一个真正的心怀仁义礼智性的儒生,都是心怀天下百姓的!”</p>
“那么我对你们有所期盼,我渴望你们以后在处理政务,在做学问上,都讲究八个字。”</p>
董良转过身去,随手拿起放在铁皮喇叭旁边的粉笔。</p>
面对着身后的黑板,背对着身后三千多双,直勾勾盯着他的眼睛。</p>
有力的在这刷了黑漆的木板上写下了大大的八个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