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鞨十二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章 学堂,我是黄巾贼?,靺鞨十二越,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墨家本身的主张同儒家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主张兼爱,完全的、不分彼此,无差别的博爱,兼的内容重点在劝爱且禁恶。
墨家的这一点,在儒家看来就有点“圣母”了,儒家的父兄慈、子弟孝、尊长友、年幼悌等只是对待亲人的方式,而不涉及其他陌生人身上。
而墨家则认为儒家“亲亲有术”,是包装着重亲的皮,因人废行。只对关系好的亲戚判定其为亲戚。
第二,主张非攻,反对侵略战争,不论胜败,战争所产生的伤害都极大,伤人命、损其财,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
第三,主张尚贤,要求变革原有的不平等旧制度,取消统治阶级的特权,提出民虽下贱也不可以薄(薄,鄙薄,薄待,薄礼。)。
第四,主张尚同,针对因诡辩而造成思想混乱的局面。提出大一统口径,并惩罚这种利用倾危缴绕之辞,谋私利的人。
以天子的口径为标准,阻止礼崩乐坏的蔓延的同时,顺便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儒家钻伦理学的牛角尖。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同一道德字眼,同一人的态度,此一时彼一时。而且不是直接否定道德,是从口诛笔伐的内容本身弄字眼,把口诛笔伐的做法变成顺乎道德的个人权利。
由于有缝隙可钻,有利可图,一人振臂,文人阶级一哄而起。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行为滑稽,用词不当,还自高自大,不可一世。
第五,主张天志,提出要按章办事,按照章程来操作。认为“天”是有人格的,高贵且聪明,天之行广而无私,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应以天为尺度计量自己的行为。
认为天是无差别的博爱,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所以人必须兼爱。最后一级一级的统一为兼爱整体,以兼爱的做法废除一切战争与学术矛盾。
第六,主张明鬼,希望以神鬼之说使君主警惕,杀无辜者得不祥,不可以因为一些怒气而杀害臣民的生命。所以和无神论者一样的不相信巫术,不信有命运,却相信人死后会有灵魂。
儒家正好相反,不相信天地鬼神。
第七,主张非命,否定命运的存在,认为世界是公平的,赖其力者得其生,不赖其力者不得其生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不存在命运这种安排人的富贵、生死的意志与偶然,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
儒家却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荒废此生。
第八,主张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废除大型音乐,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儒家则“盛为声乐”,一直的迷信礼乐治民,“为之过也”,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第九,主张节用,认为贵族浪费,过度享受导致老百姓群起为盗。观察到万物节则阴阳和,以此劝说贵族,节约开销。
第十,主张节葬,老百姓们把自己大量的财富浪费在葬礼筹办,请客吃饭。对贵族而言,厚葬是小事一桩,对穷人则要倾家荡产,还不能劳动生产。废除远古留下来的葬礼习俗,符合有利于平民的标准。
儒家恰恰相反,为了孝悌,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底层民众的财富和精力。
两家学说如此不同,就造成了主修这两科的学生们的对立,从蓟都大本堂、州府学堂到郡治学堂,两科的学生多有冲突,但大多数都是口舌之争。
当然了,在宁朝朝堂大佬们的眼中,这种矛盾只不过是小事。因为步入官场之后的他们早已发觉,在大宁朝堂,哪一派都赢不过道家,因为大宁的起家之本就是太平道。但是道家低调,不屑于参与进那些无谓的争斗,而是闷声发大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