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归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周易大发现》(八十七),周易哲学解读,周易归来,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卷七:发现《周易》写作特色
第二章:《周易》一书是以比喻说理为特色
第二节
《周易》第四十篇《解》,是论述“和解”的道理。“解”就是“命题”。
《解》篇文章中所运用的比喻说理较多。如“利西南”,“田获三狐,得黄矢”,“负且乘,至寇至”,“解而拇,朋至斯孚”,“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这都是用的比喻,以比喻推明事理。若不能理解《周易》所用的比喻,就无法正确理解《周易》的真实含义。
《周易》第四十一篇《损》,是真对“减损”讲述的辩证道理。作者善用生活的实例来阐述所立论的道理,即通过举例来辩明事非。
在题目里,作者运用“祭祀”举例。在作者看来,对待祭祀,就应当减少,减少到祭品用两只“簋”所盛粗粮就行了。在那个时代王室与贵族统治者没有不迷信与重视祭祀的,以求得神灵或祖先神的保佑。而作者能有如此的进步思想,这与《周易》作者理性的认识这个世界分不开的。在对财富的积累上,作者认为不做邪恶,即正当的渠道获得的财富,是正确的。本篇通过生活事例来说明“减损”的辩证道理,而这些事例本身就是比喻的手法。而寓意当损的则损,不当损的要大力增益的道理。
《周易》第四十二篇《益》,是讲“增益”的道理。本篇里的“利涉大川”,“或益之十朋之龟”是比喻之句,而其它则是直接陈述“增加收益”的政治道理。
《周易》第四十三篇《夬》,是论述“排除阻塞视听”的政治道理。
《夬》篇从立论到主文论述,都是运用比喻。
《夬》篇首字“夬”就是象征阻塞的事物现象被排除。篇中内容,全是运用比喻来推明事理。如“壮于前趾”,“莫夜有戎”,“壮于頄”,“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殿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苋陆夬夬”等。本篇全部运用比喻来论证命题。运用比喻在于把深刻地,无法言明的道理,通过常见的生活事例来比喻,这是先民找到的一种理论方式。
《周易》第四十四篇《姤》,是论述“婚姻家庭观念”。文中特别是已体现了“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的观念。
《姤》全文是:“姤:女壮,勿用取女。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赢豕孚踯躅。包有鱼,无咎,不利宾。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包无鱼,起凶。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姤其角,吝,无咎。”
通过《姤》文来看,《姤》篇内容全用的是比喻象征手法。
“系于金柅”,这是借用生活里的纺线车纺线与緾线的锭子来隐喻妇道规范。
“见凶,羸豖孚踯蹢”,这句话虽然一样的是象征与暗示,暗示着篇中女主人公内心世界复杂的情怀。这表明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动察与描述。不过是借着象征的手法,而不是直接的心理描述。女主人见景伤情,暗示着女主人的心事。
“包有鱼,无咎,不利宾”,厨房里放上鱼,本身就是象征。鱼象征生殖。厨房里有鱼,象征女人有孕。
“臀无肤,其行次且”(屁股上没了皮肤,行动就艰难),这是比喻,即隐喻着出现了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婚姤的女人没有怀孕。
“包无鱼,起凶”,厨房里没有了鱼,起了风波。这是象征婚后的女人没有怀孕,家庭出现了风波。
“以杞包瓜,含章有殒自天”,这是隐喻着婚姤的女人有了身孕,十月怀胎,终于生下儿子。
“姤其角”,这是用雄性动物的角隐喻妇女不可过于强盛。
总之,本篇是以比喻,所要阐明的是妇道礼俗。
《周易》第四十五篇《萃》,是对“勤政”的立论。本篇里的“一握为笑”,“萃如嗟如”,“赍咨涕泆”是比喻。
《周易》第四十六篇《升》,是论述“国家发展上升”之道。本篇里的“王用亨于岐山”是惜喻。是借文王亨有岐山祭祀权力,寓意有了立国的基础。
《周易》第四十七篇《困》,是立论“政治困境”,即论述君子身处官道上被身份名位,荣华富贵诱惑而产生的祸福依存关系。
《困》篇几乎全是隐喻。
“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这是用遭受到刑狱来隐喻政治仕途上凶险。
“困于酒食”,“困于赤绂”,“困于金车”。这是隐喻着富贵,身份,地位三种诱惑,处理不当就会身陷刑狱。
本篇中的“困于石,据于蒺藜”,“困于葛藟,于臲卼”。这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比喻。这正是借助于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情状来阐释抽象的道理。
《周易》第四十八篇《井》,是立论“养民”的政治道理,是借“井”寓意养民的道理。
《井》篇从名称到内容全部是隐喻。
这是用“水井”来隐喻君主如何做到“养民”的道理。“养民”就是得民心,常言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用“水井”来隐喻治国的道理。
《周易》第四十九篇《革》,是论述“变革”的道理。本篇中的“巩用黄牛之革”,“已日乃革之”,“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均是比喻。
《周易》第五十篇《鼎》,是讲述“变革后要及时巩固其成果”的道理。
“鼎”本身就是权力的象征。本篇内容全部是围绕着“鼎”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述,只不过全是运用比喻。从“鼎颠趾”,“鼎有实”,“鼎耳革”,“鼎折足”,“鼎黄耳”,到“鼎玉铉”来比喻“革故鼎新”所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及巩固措施。
《周易》第五十一篇《震》,是借“雷震”这一自然现象来隐喻政治风暴。
《震》全文篇从命题到内容全是比喻象征。是借用雷震现象比喻政治。正如后封建社会里发生过的秦朝政治风暴,焚书坑儒和历代王朝更替后的高压手段,以及现代社会里曾发生过的“文大革”。皆如雷震之威,使人惊恐与威惧。
《震》篇用雷震的自然现象形象的表现到政治风暴上突云变换的道理。君子如何在政治风暴里站稳脚根,作者通过层层比喻给出了如何适应和应对的答案,即处变不惊的道理。
《周易》突出的讲述政治经验和治国的道理,即属于政治哲学。但其方论不同于古希腊创立的逻辑推理(或称理论推理),而是比喻说理(或叫比喻推理)。如《震》篇是用雷震现象来比喻政治上的道理。比喻推理的前提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的比喻,而结论是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如《震》篇作者用浅显的日常所见的雷震现象来喻深刻的政治形势这一效抽象的政治道理,使人们通过这种比喻领会到所表述的政治含义。
《周易》第五十二篇《艮》,是论述“回顾反思修省”的政治道理。本篇是通过对自己身体背后的看视来象征隐喻着回顾过去而总结思考认识修正其行为的道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