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道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十三回,东吴国舅,我道然,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主公大军到时,我军**有士卒五万三千八百六十二人,除去各位将军的部曲私属之外,有二万六千人为主公与将军直辖兵马,其中步军一万为主公中军,楼船之士一万六千为将军所部。”待乔仁将这些书写完毕后,又接着说道:“主公所带之甲戈皆以入库,现武库之中尚有皮甲二万具、扎甲三千具、玄铁甲八百具、鱼鳞褥甲五十具。令有未装备士卒的戟五百柄、戈三千柄、矛八百、马槊九十,还有环首刀二千、箭只二十万。以备战时之需。”
原来,汉代打仗并不是电视里那样,平时穿着甲胄就上了。在古代甲胄和弩都是违禁物品,不能随便使用。即使是三国时代,这些盔甲都是平时存放在武库之中,若到战时或是大军开拔之时才会由武库领出,并且每一件都是会做记录,以便战后计算损耗。而士卒平ri都只是穿着戍服,也就是短打的武服,没什么太多的防御力。况且一件盔甲最轻的都重达十几斤,在汉末这种饭都吃不饱的时期,没事穿着不是浪费体力么。也只有地位稍高的校尉、将领才会随身携带玄铁甲或是扎甲之类的jing装铠甲,但也不是一直穿着。
而武库本是,西汉武帝时间建于宫内的军队装备仓库,属中尉。而到了东汉末年,各大军阀都建有武库,用以平时管理军资,仿秦制复置武库令一人,秩六百石。可见,武库之重要。
“子言,可都曾记下。”周瑜见诸葛瑾已经说完,就向乔仁问道。这些数据都是要记入文案以备查询的,而记录这些正是乔仁这个书佐的本职工作。
“秉太守,已经记录完了。”乔仁看了一遍,发现并无遗漏,便向周瑜回覆到。这里,乔仁称周瑜为太守而诸葛瑾却称周瑜为将军,却是因为乔仁是太守属官门下书佐,故而当称周瑜为太守或是府君。而诸葛瑾却是中护军的长史,本来中护军一职本是不会辟除属官的,但周瑜独领一军镇守巴丘,而中护军之职又有选拔将领典领中军的事务,为其方便孙策故而特许周瑜设立属官。故而,诸葛瑾唤周瑜乃是将军。
“取来我看看。”周瑜做事十分细心,因为他深知不知小节何以成大事的道理。“嗯。”看到记录在案的资料很是满意,也不知道他是对物质俱全满意还是对乔仁的工作满意。不过,按着乔仁的想法多半是前者。
“子言可知为何我军有五万余人,但皮甲却只有两万具。”却是周瑜考校乔仁之言。由此可见周瑜却是有教导提携乔仁之心,要知道周瑜统御大军事务繁忙,哪来这么时间,对一个小小的书佐提问。
“回府君,各将部曲私属,甲胄自有各将领管理,到不需要武库统一管理。”乔仁答道。原来部曲本为大将军直属之兵马,但自东汉以降,地方豪强大多圈地修建坞堡,并以军事编制部勒所属的宗族、宾客、子弟等,组成武装力量,称为部曲私属,也就是私兵。待到了黄巾之乱之后,汉祚衰微,乱世之中,人无所归,兵员永随将帅,绝对服从所属军官的命令,至此兵为将有,故而又称将领自辖的兵卒为部曲私兵,也就是三国中常说的本部兵马,按将领品秩高低多则数部上千,少则不过一曲几百人。而兵为将有,统治者肯定不会再去装备这些私兵,故而这些部曲的装备基本上是由将领自己准备的。
想到如此乔仁便又说道:“直属主公与府君的兵卒约有两万余人,这些甲胄却是足矣。况,主公亲卫诸营,如解烦者乃是沖阵果勇之士,当披坚执锐。必然会是着扎甲。而如马闲则,却是我江东少有之骑兵,装备必然另有一番计较。”无论为文为武,典章制度都是必修课。如果,你连自家主公麾下的军队的名称、编制都不清楚的话,别说打仗了,搞后勤都是作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