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村中见混元,星河英歌,引之,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翌日,腊月廿五,今天是个大晴天,蓝天上白云朵朵,一个外出游玩的好天气。早餐后,大人们开始忙活起过年事务,蔡双仪穿着粉蓝相间的薄款冲锋衣,扎了个马尾辫,拿着村里的浏览地图,找爷爷蔡安华计划起今天的游览路线:“爷爷,您平时怎么带人参观村里的呢?”
“那得看什么客人,每次客人的参观重点都不一样,有人喜欢古迹,有人喜欢农田,有人喜欢红色文化。”蔡安华一边在柜子里找出几盒单枞茶,一边回答。
“上次电视台走什么路线呢?”蔡双仪一看爷爷似乎在找礼品手信,就在边上找来一个无纺布红色礼品袋,上面有金黄色的图案,画着一艘帆船,并印有“一帆风顺”四个字,潮汕人走亲访友拜神等日常必备。
蔡安华接过袋子,说:“电视台上次是来报导红色文化和历史,上上次是报导农业,咱们一个早上走不了那么多地方。”
“那咱们主要去有传说的地方,您看,先老爷宫也就是玄天上帝庙,然后去添盛大院,再去将军第,然后,呃,白姑娘的祭坛在哪?地图上怎么没有。”蔡双仪用手比划着地图说。
“我知道怎么走,村子的东北方向,这样,一会去将军第,再去那边,最后再到老爷庙转一转就回家。一个早上去不了那么多地方。”蔡安华拿起汽车钥匙往外走。
蔡双仪赶紧跟上,说“好的,爷爷,咱出门能不能不开汽车呢?能骑摩托车或骑自行车吗?汽车太闷了。”
于是蔡安华把汽车钥匙放下,拿起摩托车钥匙,提着茶叶袋子,俩人就出门去了。
先在村委会做了个核酸,然后在村里兜兜转转,就到了一座大院前,大院前有一汪池塘,院门有些斑驳陈旧,两百多年的历史里,很多辉煌已经不再得见,大门两边各有四幅壁画,由于年代太久远,又似乎经历过破坏,里面的内容已不可辨认,院子很大,很有年代感的一座老宅,占地500多平方米,为潮汕民居“四点金”格局。蔡安华和住在里面的人们打起招呼,并让蔡双仪向在场的长辈们一一问好,随后爷孙俩参观起来。
走在大院天井中间,看着四边的屋脊和屋顶,这些青砖瓦片虽然岁月的痕迹中斑驳不堪,但屋檐处的一排绿色琉璃片却依旧如新。似乎在向人诉说着老宅曾经的荣耀。看到这,蔡双仪小声地问爷爷:“爷爷,大刀呢?两百斤重那把。”
蔡安华乐了,说:“这个房子已经两百多年了,在大动乱年间还受过破坏,你看大门上方那些小孔,都是枪眼,当时有人向房子开过枪。所以很多物品早已失,那把160司马斤的大刀,也消失在历史中,只留下当时的记录和传说。现在只有一把老祖的佩剑存在,但也是不完整。”
蔡双仪皱着眉头说:“如果这个院子里曾经有过这么一把大刀,那它得有存放的地方吧。而且这个地方不可能是天井或走廊,没有将军会随便放自己的武器。但是我看这个院子里没有可以存放三四米长的重兵器的地方。”
蔡安华说:“你观察得很仔细嘛1
在老宅里转了两圈,爷孙俩告别了七八个住户,往下一个点去了,穿过大街小巷,来到村东北角的一个池塘边上。
摩托车停在一个院子前,蔡安华告诉蔡双仪:“这是恭老叔家,我有些村志族谱的事情要和他谈,一会进门要叫人,打个招呼后,再去看看白姑娘的祭坛,你看那边那个槐树边上的石台,还好些人在烧香的地方,那里就是,一会咱们再去。”
顺着爷爷的目光,蔡双仪看到右边约三十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石台子,上面有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土黄色香炉,青烟缭绕,约有十几位妇人正在烧香膜拜。蔡双仪以为自己眼睛花了,似乎青烟中有个小东西飘着,心想,是不是什么东西反光呢?
按下前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和爷爷一起进入大院,在相互问候,并喝了几杯茶后,蔡安华对朋友蔡惜恭说:“我带双仪去边上转转。她刚从上海回来,在屋里坐不住,想到处多看看。”
蔡惜恭说:“没关系,你先带小朋友四处走走,咱们的事不急,村志这些事情,也是希望这些乡村文化可以给年轻人带来一些念想。”
于是蔡安华带上蔡双仪,往祭坛方向走去,一边走一边和路过的人们打招呼,几千人的村子,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只是多年来一直在村中走动,不论去到哪,几乎都是熟面孔。
沿着池边道路,走到祭坛前,祭坛是水泥堆砌,高约一米,整体两立方米不到,上面有一个大香炉,却没有什么牌位,只是一个高约40厘米的土黄色陶瓷三足香炉,边上前来祈福的妇女来来往往,祈福也就是摆上水果糕点等供品后,说一些家庭概况,再求“老娘”保佑如何如之何的。
蔡双仪以为自己听错了,不是说白姑娘吗?怎么那些人都在求老娘?这时,一位穿着灰衣服的老妇人看到他们靠近,便迎了过来,热情地打招呼:“安华叔今天怎么有空过来?来到家里喝杯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