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求追读】
老曹同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章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求追读】,三国:开局被曹操模拟人生,老曹同学,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书房内。
“斌儿,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
过了许久,曹操回过神来,目光定定地看着曹斌,质问道。
“今日书房之事,吾若是在外面听到半点风声,尔等当知吾手持利刃也。”
说完之后,曹操又将目光看向身边的荀彧、贾诩、许褚三人,目露杀机。
他想不到,这个孙儿居然如此大胆,公开说要废除察举制。
曹操心里颇为欣慰,因为他自出生就被打上了宦官之后的标签,与察举无缘。
但他却不得不依靠察举出身的士人官员,来帮助他治理天下。
所以,哪怕察举制再不好,他也只能捏着鼻子,默认它的存在。
今天的谈话若是被传出去,那他的大孙儿势必被天下所有世家大族所忌恨。
这样一来,曹斌未来的前途将受到非常大的恶劣影响。
“主公明鉴,我等今日一直都在处理公务,未曾离开丞相府。”
荀彧、贾诩、许褚三人对视一眼,立马向曹操保证道。
听了曹斌的侃侃而谈,贾诩心里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望尔等好自为之。”
曹操又警告了一句。
“大父,孙儿知道您的担忧,孙儿自己又何曾不知。”
看着老曹的动作,曹斌心里明白,这个便宜爷爷是为他着想。
当即对老曹的好感上升了一个阶段,认可了这个便宜爷爷。
老曹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对自家子孙后代是没得说。
“大父,经过近四百年的时光,察举制已经成了世家大族们的私有玩物,寒门士子以及下层平民根本无法触及。”
站起身来,曹斌从书架上抽出一册书递了过去,说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儿苦思冥想,写下了这个法子,您可以先看看再说。”
书名,《论察举制的弊端与科举制详解》!
此前,曹斌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他还想着,若是实在不行,就将此书传给后代,留待日后做为子孙后代的晋身之阶。
不曾想,竟然摇身一变,成了老曹的孙子。
这样一来,这本书直接就给老曹看一看好了。
“好,大父先看看。”
曹操没有拒绝,这毕竟是大孙的一番心血。
就算废除察举制的想法再幼稚,也值得他重视。
接过书册之后,他开始看了起来。
前面陈述了察举制的来历与其发展历程,还有如今出现的各种弊端,曹操自是心知肚明。
但他没有直接略过,而是仔细看了起来。
察举制设立之初,对天下稳定和王朝统治有着极为有利的一面。
其一,在察举制设立之初,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
其二,察举制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察举科目众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几种,而且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针对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这无疑有利于王朝的统治。
其三,察举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
其四,察举制实行之初,一般都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合格就要被撤换,而推荐者也会因此受罚,这使得察举人不敢随便乱推荐士人,其益处自不待言。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察举制虽有多种优点,但也有其严重的弊端。
其一,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将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其二,对士人道德品质的考察是察举制的前提,但却很难对人的道德品质作出中肯的评价。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其言行长期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这种言行还可能是作假,抑或日后发生蜕变。
其三,察举制广泛推行,地方乡闾因之有了评议之风,清议名士好品评臧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
其四,到了此时,察举制的弊端日益严重。地方选举权被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甚至出现了【四世三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
【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及至此时,察举制已成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自身特权的工具。
“不错,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看到这里,曹操不由得点了点头,对书中言论大为赞同。
他继续看下去,后面则是科举制的详细解释。
其全名为【分多个科目举办公开透明的王朝统考制度】,简称科举制。
书中写到,为国抡才之大典,当不拘于身份贵贱、男女老幼。
只要有真材实学者,都可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