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rotan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篇:断断续续的寻根之旅,潇龙岂是湖中物,Tyrotan,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谈亦潇在姑父口中得到他的对父亲的评价是:“以一己之力实现了阶层的跨越性提升,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家族典范”。
而姑妈委托谈亦潇进行家谱对接一事,经过谈亦潇对谈氏族谱信息的反复查阅、搜寻与实地走访,发现对接难度非常大。因为他们家的这一支,脱离谈氏宗亲往来已经超过三代。按照小姑妈的说法,谈亦潇的太爷爷或许还在某个谈氏族谱上。因为太爷爷那一辈,有兄弟十人(一说为九人)。再往上,有兄弟八人。这些祖辈,所居之地皆是谈姓。而爷爷兄弟四人,在民国十九年从湘潭麻塘桥徒步数百里,或因逃难迁往华容县定居。其中两兄弟,在上世纪40年代因参加革命而被击毙在县城桥头,姑妈曾目睹爷爷奶奶为他们收尸安葬。活下来的两兄弟,只有爷爷有后。叔爷爷终生未娶,孤独终老,由姑父姑妈安葬在爷爷的相邻墓地。爷爷往上九代,皆为竹篾匠人。
谈亦潇经过海量搜索,并寻访谈氏族谱的修谱人和召集人打听,谈亦潇太爷爷一辈往上,居住的谈氏聚居区应该就是湖南宁乡(湖南沩宁谈氏)。其祖辈就是族谱上的始迁祖谈万亿(原名谈万世),系明永乐间由江西吉安吉水徙居宁乡西城谈家岭,至今约600年,已繁衍至24世。该谱系成员出生于清朝,后因外迁而下落不明的约有130人。而谈亦潇的爷爷出生于1900年前后,或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24年出版的六修谱中未能明确查到。但有从近年出版的湖北荆州谈氏家谱中查到,有谈氏先辈也是1930年前后从湖南湘潭一带迁出,在湖北石首安家并发展壮大。两家的迁徙路径类似,是否存在血缘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核实。
可以肯定,谈亦潇的爷爷那一辈,脱离谈氏聚居区,流浪到湖南华容县落户,家境很差,几近赤贫。查询华容县志得知,1930年代的华容县,人口不多,仍处于围垦洞庭湖造田的高峰期,人均可种植耕地远比宁乡要多。而奶奶家是华容本地人,家族势力还不小,两人成家后在华容县立足,算得上是爷爷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谈亦潇的爷爷奶奶生了两个女儿后,四十多岁才有了爸爸,也算是老来得子。从小就宠爱,也是人之常情。可惜爷爷早逝,父亲在九岁左右,爷爷因病去世。由奶奶一个人艰苦养育成人。两个姐姐很早出嫁,有姐姐姐夫接济,父亲才得以完成学业。因天资聪颖,高中阶段成绩排名全校第一,获得保送上大学的资格,被某军事院校录取,从而完成阶层跨越。
而谈亦潇的母亲家族,则属于家道中落。事实上,谈亦潇的母亲在谈老爷子去世后,很快参与并资助了其父亲封氏家族和外公蒋氏家族的修谱工作,并成功将自己及其子女上谱并带上显著标识。家谱显示:谈亦潇的外公外婆虽然也只是普通农民家庭,但再往上一辈,就是知识分子家庭,为县级官员和蒋姓族长。
谈亦潇的父亲看上当年同村的谈亦潇的母亲,主要是因为谈亦潇的母亲亦是成绩优异。虽然当年两家都贫困交加,后者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她选择师范院校的主要原因是读师范可以免学费)。因高中会考,化学科目取得满分成绩,故毫不犹豫的填报了化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化学教师。
由于谈亦潇的父亲在部队期间一度四处奔波,工作低点不稳定,谈亦潇从小由母亲带大。而母亲工作太忙,则会委托谈亦潇的外婆带回乡下。所以,谈亦潇从小就与父亲聚少离多,关系疏远。而弟弟谈亦湘出生后,父亲的工作已经完全稳定。虽然这两兄弟的父母仍处于长时间的分居状态,但至少在谈亦湘在上小学之前,他主要是由奶奶和姑父、姑妈帮忙带大的。所以,谈亦湘与父亲的关系相对而言更为亲密。如果仅仅只是这个差别,那也不至于让赵晓娟对谈老爷子去世前的遗言(遗产分配)产生巨大的预期差吧?是否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