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 故人姓许名阿瞒
天喵教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15章 故人姓许名阿瞒,我只想安静的做个昏君,天喵教主,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哎,朕也不想这样的,但是朕的内库太穷了。”
“朕准备从宫里放出去一千五百名宫女,她们为皇宫贡献多年,朕得给她们一笔安家费,这又是一大笔支出,皇爷爷留下的老妃嫔们都觉得皇宫清苦,主动请求出宫居住,又得一大笔银子安置。”
“再加上,诸王公大臣在宫里吃饭,那都是朕内库出的银子。”
“朕现如今真是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啊……”
“皇宫里的安全,都只能靠着几条老狗护卫,皇爷爷见了都要流泪,哎……”
朱允炆一本正经的胡扯,李景隆等人都知道他在说反话,朱允炆要放宫女出去,结果搞起了强买强卖,蒋献带着锦衣卫在南京的富户挨家挨户推销收钱,一名宫女收一万两到三万两不等的“彩礼钱”,搞得富户们天怒人怨。
好在,如今是洪武朝,商人地位并不高。
而且,江南最富有的富商刺头,如捐献了许多财产修建南京城的沈万三家族,都被洪武皇帝给收拾了,剩下的商人们不敢当刺头,个个捏着鼻子认栽。
这般下来,朱允炆不知道捞了多少钱。
至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老妃嫔主动要求出宫居住就更扯淡了……分明是他将人家赶了出去,全都赶走居住在紫禁城边上的皇家寺庙香山寺。
望着满面忧愁的朱允炆,李景隆咳嗽了一声道:“咳咳,一切听陛下安排。”
他们倒不担心言官喷人,这个时代的言官还没有正德,嘉靖,万历那时候权势大,谁都逮着喷,在朱元璋的屠刀滚滚下,言官们很会审时度势。
朱允炆很满意李景隆的表态,当即让夏原吉,方孝孺,杨士奇,还有李景隆和徐辉祖,在这里协商大明皇家便利社,还有大明第一次海商事宜。
“这件事情很重要的,如今大明各处经商,处处都离不开军方协助,便利社要好好搞,供销天下,北方,西南方向的茶马贸易,乃是重中之重,要用茶叶,控制北元和西番诸部落,朕要你们在几年之内,把北元和西番所有经济命脉全部掌握,他们买一把盐,买一块砖茶,都得经过大明皇家便利社的手,用赚来的钱养军,到了那时……”
朱允炆咧咧嘴,到了那时,朕的征北大将军就上去嘎嘎杀。
“便利社不仅卖各种商物,也捎带卖一些药物,如专门治疗风寒感冒的,咱大明得多多培养点医匠,如今医者太少了,可惜没钱建医学院……”
朱允炆自言自语。
现如今他手里有一百多万两现银,但是这笔钱等于没有,因为组建大明皇家便利社,大明海贸公司,这笔钱仅仅能打起来水漂,很简单,商队的人员,骡马,货物,船只,吃喝拉撒,沿途的漂没,远途商队人员会给一笔安家费,各种各样的支出,是天文数字……
这还是靠着大明朝廷官方组织。
“呼,除了陆上的便利社,海上也很重要。”
“关于大明海贸,朕提议组建一家公司,就叫大明海贸公司,由皇家牵头,各位勋贵大臣皆可入股,朕的内库,有皇爷爷攒下来的蜀绣,云锦,吴布,还有宫中自己烧制的各类瓷器,全都可以拿去卖,你们各家有什么东西,也能装进去,一并凑些大商船,曹国公和魏国公协调商队的护卫,夏原吉你们协调商队的货物。”
“去了南洋,多给朝廷换取金银铜铁,还有高产作物。”
早在唐朝,下南洋的商路已经成熟了,宋代达到了巅峰,元代时候,东西方的商船络绎不绝,泉州更是有十余万天方教徒和色目人定居,在元朝末年,出卖宋末帝的蒲氏家族就是泉州巨富,那时候东西方商船来往密切,如今组建官方的商队,对朝廷来说很简单。
不过,能找到的高产作物,基本上都找的差不多了。
朱允炆想了想,红薯这玩意儿,在明朝被叫做番薯,它在前世那个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传入的,初期这个东西的产量受限于土壤肥力,并不高。
而且红薯只能作为备荒粮,不能做主粮。
他想到了另外一个东西,木薯。
木薯,在前世那个时空可是救了非洲十几亿人,这种作物种植很简单,在非洲甚至都不需要种植,有一根藤它自己就会长,虽说有微毒,但是煮熟之后,用处巨大。
酿酒,作饲料,做粮食……
耐种,不吃太多肥料,一般土地都能种。
“有个东西,叫做木薯,原产于遥远之地,南洋的港口岸边多有生长,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攻打爪哇岛的时候,此物就已经被发现,但是不煮熟有毒,此物十分高产,方便种植,这次官方组织的海贸商队,你们重点要找找这个,带回来大量推广种植,此物煮熟后可以吃,高产耐种,如果种在南方诸多卫所,可以解决不少卫所缺少粮食的问题。”
朱允炆做出了指示,他又问王中:“四叔燕王还有多久到?”
王中忙道:“陛下,燕王殿下最多还有一日就到南京。”
朱允炆点点头。
“燕王手下有个和尚,叫做姚广孝的,此人据说十分有才能,这大明第一次官方海贸,就由他来做带队主官。”
朱允炆的话让大家一惊。
找个和尚当海贸主官?陛下您还不如找个太监,朱元璋在的时候,就多次派遣太监担任泉州市舶司监官,负责朝廷和琉球等王国的贸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