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章 燕王殿下全家都是好人(第三更)
天喵教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36章 燕王殿下全家都是好人(第三更),我只想安静的做个昏君,天喵教主,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送走了朱高煦,朱赞仪前来。
他拱手说道:“陛下,臣命锦衣卫四处寻找,都未能找到施耐庵,此人似乎在一家姓徐的财主家中做师爷,不过他呆了一阵就离去,如今不在苏州府。”
朱允炆哦了一声。
他还想见见施耐庵来着。
还有施耐庵的弟子,罗贯中。
如同施耐庵这种文人,现在苏州府还蛮多,他们既不想喜欢元朝,又不愿意给大明当官儿,所以建国初期,朱元璋亲自拜访大儒宋濂,请他给朱标当老师,也是为了拉拢本地的儒门世家。
施耐庵这老头很有意思。
他博学多才,考中过元朝的举,甚至他和刘伯温,李善长是同科举人。
不过李善长没有考中,他和刘伯温都中举了。
刘伯温和施耐庵都被分派到县城做小教谕,负责教授县学,而李善长因为没能中举,落第之后索性一咬牙学了黄巢。
而施耐庵在张士诚起势之初,当过张士诚的幕僚,给他出谋划策。
他出的很多策略都极为有用,根据朱允炆前世看过的水浒传这本来看,施耐庵这老头多半还是真的上过战场,多次打过仗的,他写的许多战术,战场环境,兵员相接,基本就是元末明初枭雄之战的真实场景。
而里面的水浒传梁山泊好汉,更像是张士诚手下那帮盐枭的下场。
张士诚屡次接受元朝朝廷的招安,最后落得个悲催下场。
虽说朱元璋善待了张士诚的弟弟,但结局终究是不完美的。
而他最后因为张士诚出尔反尔,屡次投降元朝又反叛,心灰意冷离开了张士诚。
如今这老头和自己弟子罗贯中隐居在苏州府,著书立说,写一些话本来抒发心怀。
施耐庵这弟子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尤其是战场环境描写,还有三十六计,各种计策运用,朱允炆寻思,如果有机会见见这俩人,倒是不错,让他们给朕写本书。
“既然暂时找不到就算了,吩咐各地重点关注,日后找到了给朕说一声,朕想编纂永乐大典,需要个博学多才的主编,除了这俩,你们也关注一下民间的博学大儒。”
朱允炆道。
朱赞仪连忙称是。
但是他犹豫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该说出口。
苏州府其实有许多鸿儒,但是这帮江南士大夫阶级,尤其是读书人,都有些怀念元朝,就拿大诗人叶子奇来说,常常写怀念元朝的诗歌,也就是朱元璋对读书人比较大度,否则早就被斩了……
此时还不像是后世某几个自称盛世帝王的“明君”那般大搞文子腿儿,弄的什么都不能写,主要原因是明朝继承了元朝风格,元朝时候朝廷对地方的统治更像是放牧放羊,除了收税屁事儿不管,文人写反诗怀念前朝,蒙古官人达鲁花赤又看不懂。
而元朝更是发生过,河南省的最高蒙古长官达鲁花赤,被几个混子假冒钦差给办了,最后自己当了高官这种骚操作,直到朝廷发现漕运在河南被阻断了才知道。
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元朝十分多。
而洪武皇帝朱元璋认为元朝就是过于宽松,对地方完全没有掌控力才亡国,所以对于地方上的掌控力度很大,各地的士大夫阶级,士绅阶级纷纷受损,再也没有以前元朝时候做人上人,当土皇帝的感觉了,自然不爽。
他深吸一口气,拱手下去,决心像朱高煦那般,给这帮不听话的文人一点教训。
而朱允炆则是喝了一碗鹿血,又吃了一些温补之物,决心休息休息。
他又钻回自己那高大的辇车,坐在床铺上,忧心忡忡。
“朕沉迷酒色,竟然如此憔悴。”
望着铜镜中自己那有些憔悴的脸颊,朱允炆端起鹿血咕嘟咕嘟喝了一大碗,感叹道。
马皇后连忙求饶:“陛下,您是该歇息了,臣妾们纵然不乏,陛下的身子毕竟不是钢筋铁骨……”
她说的已经比较委婉。
朱允炆点点头:“嗯,很有道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