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下小酒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章 赊刀人,山河灯火,树下小酒馆,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每到这时,家里都是饭菜飘香,可今天苏瑶却一直在外守着。苏清石看见她的时候,苏瑶正左顾右盼,目露几分焦急。
问过之后,苏清石才知道原来家里来了一个“赊刀人”,从傍晚一直和父亲聊到现在。苏瑶忙完了院里的事,心里却愈发打鼓,白日里倒还好些,是夜深沉不是菜刀就是剪刀的,让她隐有不安,盼着弟弟早点回来。
苏清石大步走进中堂,一个看上去四十多岁的人坐在父亲对面,二人谈话自若,不像寻常买家卖家。苏清石猜想,父亲这么多年各村子晃荡,或许从前便遇见过这个赊刀人,今日在家里碰上了。
这赊刀人,黄马甲、黑布鞋,目光锐利似鹰隼、音色细直若清弦,看到苏清石的时候,目光更紧了几分。
赊刀人,这是一个在宋朝便出现的职业,顾名思义,卖刀但从来不要现钱。
在这个年代的乡野村落,赊刀人十分常见。其具体操作并不复杂,赊刀人会说出一个“预言”,如果预言没有实现,那么这把刀便不收钱,如果预言应验,到时他们再来收钱。
这些预言,有的相隔一年两年,有的五年八年,还有的没有具体年限,只待应验那一天,赊刀人就会上门。一旦预言成真,赊刀人的钱是必须要给的,坊间流传着,如果不付赊刀钱,接下来会用相应年限的霉运来抵,这让人们不敢不付。
当然,价格肯定不是市场价格,赊刀人的刀价是市场的三倍五倍甚至能高到十倍。许多村民看到眼前便宜,也不信预言这种东西说应就应,做这趟交易的大有人在。
值得一提的是,赊刀人极少在城市里活动,原因也不复杂,城市人的居所往往不固定,预言成真了未必还能找到人,也就有了跑单的风险。
苏清石对早些年的一次赊刀印象非常深刻,当年那个赊刀人给出的预言是“南镇源洲间,往返一时辰”,这句预言直把村民给说笑了,除非修两个机场,不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那时候,苏清石也怂恿家里赶紧赊上一把,简直和白送无异,那一次赊刀人一小船的菜刀铁锅都被赊干净了。
四年过去,那个赊刀人从未回来收钱,但就在去年底,苏清石听说了一件事。南镇开始规划县乡之间的公路,在一些较窄的河道处架石桥,如此一来车轮滚滚奔大路,一个往返甚至用不了一个时辰。
苏清石这才研究了一番赊刀人的预言,渐渐地,他并不觉得此间像村人传得那般富有神秘色彩。赊刀人的预言,多以农事为主,比如来年谷价涨跌,也有人会对应某一个具体事物,比如何处会建一座庙,不见庙不收钱。
他发现与其说是预言,不如叫预判,赊刀人未必什么都知道,但一定比村人知道得多。村子是闭塞的,莫说市里,津古源老一辈的很多人连镇上都没去过几次。赊刀人基于的,是一种对规律的预测。
比如“猪过百、牛过千,娶个媳妇要三万”这种预言就非常唬人,在村里人看来这哪里是预言,简直是胡诌,果断赊刀的不在少数,但或许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