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脑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425 濂溪先生,迷雾之仙,多脑鱼,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絮絮叨叨的说了一些,莲花忽然说:“主人说了,如果有有缘人来,可以去屋里看看。”
张存道点点头,慢慢的走近茅屋。
这茅屋很精致,通体是竹木构成的,金色的茅草垫在屋顶。仔细一看,就能发现这竹木有金丝缠身,有灵光闪动,显然不是一般的竹木。而那些茅草也不一般,每一根都发着澹澹的金光。
这茅屋不凡,不过却没有什么危险。张存道进入到茅屋中,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画。
一副画着莲花的画。这朵水墨莲花画得非常逼真有意境,孤独的枝干上顶着一朵半开的莲花,莲花之上还有一只蜻蜓立在其上。在画的留白处,却是一篇短文。
短文的名字叫《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这篇短文用了很多张存道不知道的典故,似乎是在阐述主人的爱好,但是仔细一品,这似乎又是一篇以物名志的自勉文。文中的作者以莲之高洁自比,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气度。
“这是一个心志很高,气度不凡的人啊。”张存道看完这篇《爱莲说》后,心中对这茅屋的主人有了最初的印象。
屋中除了这画,还有一张床榻,床榻前有一张书桌,桌子上似乎还有东西。
张存道走上前去一看,却是一篇经文。这经文的名字叫《太极经》。在这太极经旁边,还有一张图。
这张图画着几个圈圈,有金木水火土的标识,张存道没有见过这种图,他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这图是什么意思。
于是,他又将目光看向了那篇经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张存道看了一眼,当即就想到:“这不是阐述修行中的阴阳五行嘛。阴阳之上,还有太极。而太极自无极出……”
“动静之中,蕴含太极之阴阳。阴阳始于动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而动之极即为静,静之极则又复动。阴阳流转,生生不息也。”
张存道心中想到,这个道理在修行界中很流行。这基本就是修行的基础定理之一。修行绕不开阴阳五行,自然就绕不开阴阳动静,这个道理已经是修行界常识。
张存道这个时候忽然心中一动,他忽然有一个想法:“莫不是阴阳始论,就是从这篇经文中流传出去的吧……”
他不敢确定自己的想法,只是听莲花说她呆了很久很久,如果真的久到远古之时,那还真的可能是修行萌发之时。那个时候如果有人提出这句话,那无疑是给所有修行者都提供了一个修行的基础理论。
所有的实践都是建立在理论上的,没有理论指导,实践是很难成功的,就算偶然成功,也必然是不可复制的。
张存道仔细品味一阵,越发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有可能是正确的。如果是正确的,那么这个廉溪先生可谓是一个超级惊才绝艳之人了。
接着,张存道就看到了第二段话。这段话是论述五行的。五行自阴阳而出,互为生克。如果阴阳是统掣全局,那么五行就是变化之根。五行生化、变化、轮化,才能演变成万物。
这也是修行常识。如果阴阳二气动静之理是公理,那么五行变化生生不息就是定理。五行之变化衍生出一切神通法术,一切法宝宝物,这些都是从阴阳二气动静之理中推衍出来的。
如今看来,似乎这个推衍,也是从这经文中领悟的。
张存道想了一阵,然后点点头。前面这两段话都是公认的修行常识,这常识奠定了修行的一切基础。
而第三段话……这就没有听过了。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仔细领悟这句话,张存道勐然有一个念头。这句话,难道不是阐述修行四个境界的吗?
形既生矣,这就是护体境啊。护体境诞生的护体灵光,就是保护身体不受伤,就是保证生命的存在。没有形,没有生,谈何而来的后续修行……
而神发知矣,这就是神光境啊。在神光境中,最重要的就是领悟经文,确定自己的修行道路,各种神通、法术也是在这个阶段成熟的。这不就是神发知矣吗?神光既成,智慧自生,神通既成。
既然如此,那么‘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就是蕴道境了。在蕴道境中,需要体悟自己的道,从大道中领悟一道道的道韵,这样才能更近自己的大道。这就很符合‘万事出矣’。只是这‘五性感动而善恶分’又该作何解释?
至于最后一句‘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这分明就是描述圣人境界,也就是化圣境的。
张存道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故此他对这句话没有什么领悟。但是圣人确实是端坐红雾深处,极少抛头露面,这似乎是很符合‘主静’而‘立人极焉’。这人极应该就是修行的顶点,人修行的尽头吧。
至于最后一段‘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这段话,就是裸的成圣之道啊!
如果领悟了这段话,那么成圣就有了理论指导……
想到这里,张存道忽然浑身颤抖起来。如果他的想法是正确的,那么天地间的圣人,可能真的是看了这经文,然后才领悟成道的。圣人将这经文传了出去,但是他们只传了前面三段话,奠定了修行的理论、功法和境界,却隐藏了最后一段成圣之理。
而现在,张存道看到了这段话,他的心中隐隐有了一些想法。现在这成圣的钥匙就在自己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