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79章 经济与党争(卌三)动摇,大明元辅,云无风,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279章 经济与党争(卌三)动摇</p>
这番对话结束之后,高务实本以为皇帝应该也失去了谈兴,或许就该摆驾回乾清宫了。然而意外的是,朱翊钧虽然面色沉峻,但却并未起身,反而沉吟半晌,忽然道:“近来有人向朕建言,认为我朝虽则国力远迈汉唐,然形势却与汉唐大相径庭。汉唐定都长安,位于关中,故不得不取西域以卫之,正如我朝定都北京,故不得不取辽东以卫之。</p>
然则如今我朝辽东不啻泰山之固,而蒙古土默特、鄂尔多斯二部又已弃暗投明,实我京师北、西之藩篱。纵览而观之,京师重地深固不摇,国防压力无非西北残元一隅。</p>
彼等以为,在这般形势之下,西域于我大明虽不能说毫无意义,但至少也远逊于汉唐之时。我朝廷倘有余力,出境略作惩罚自无不可,但未必需要如汉唐一般,以倾国之力讨平镇守……你对此说有何看法?”</p>
高务实对于皇帝忽然对收复西域居然出现动摇实在有些意外。按照他对朱翊钧当前心态的理解,这位陛下因为朝廷对外战争屡战屡胜,不仅击破大明二百年来的宿敌残元汗部,又通过援朝抗倭之战收得朝鲜内附,因此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十分膨胀,自诩为一代圣君。</p>
在这种心态影响之下,他才会准许沈一贯提议的封禅泰山计划,但与此同时又为了显得更加名正言顺而批准了西征,意欲收复中原王朝丢失数百年之久的西域。按理说,这时候的朱翊钧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对西征有所动摇才是。</p>
那么,现在他动摇了,到底是何缘故呢?高务实心思电转,认为目前只能确定一件事:刚才朱翊钧引述的这些理由,应该是近期——也就是自己闭门不出的这十几天里被人进言的。</p>
至于进言的人是谁,这却很难说,但至少肯定不是通过正式的上疏。道理很简单,高务实虽然闭门不肯视事,但并不代表他就不知道朝中的动向,至少重要动向肯定是有人通过各种渠道报告给他的。</p>
什么叫重要动向呢?至少,西征作为高务实力主,且花费巨大的一场战争,有关它的动向肯定是重要动向。然而这样的重要动向,高务实并未收到任何通知。因此,说动皇帝的绝非是正规上疏,而是来自于密奏,或者身边人。</p>
密奏不奇怪,锦衣卫都督王之祯虽然是高务实的半个自己人,但锦衣卫毕竟是锦衣卫,他不是单纯的文官体系一员。如果实在是事关重大,王之祯也未必就会事事通报。</p>
他甚至可以给自己找借口:“啊,愚兄虽然知悉此事,但却以为皇上必不肯听信,因此未曾知会……此愚兄之过,请日新切责!”</p>
此时高务实能怎样?其实并不能怎样,因为他这个道理至少表面上说得通,高务实没有充足的理由动他,更不可能真的“切责”。</p>
当然,这倒不是说这件事就是王之祯鼓捣出来的,而是锦衣卫可能接到密奏,然后由王之祯决定是否递呈皇帝。另外,王之祯也不一定不通报高务实,但他可以拖一段时间再说。这时候事情都已经影响到皇帝了,王之祯的通报才姗姗来迟,至于理由那更是随便找一个都行,高务实甚至还要说声谢谢呢。</p>
至于另一种可能,就是皇帝身边人的建言,这也是很常见的。当然,经过数次内廷权宦被高务实斗垮的教训,眼下内廷之中似乎暂时没人敢对他高元辅有所冒犯。</p>
自王安之后,陈矩、刘平一派可谓“一统内廷”,而他俩显然没有动机对高务实不利——双方可是二十多年的坚实盟友,而且迄今还是利益共同体。</p>
那么……难道是郑妃?高务实确实有所怀疑,但事发突然,自己一点证据都没有,现在怀疑也没用。当下最关键的还是让朱翊钧坚定收复西域。</p>
不过说实在的,朱翊钧刚才引述的那些话其实不无道理。大明和汉唐确实在国情上有所区别,因此要再次坚定朱翊钧决心也有些难度。</p>
众所周知,汉唐两代曾为了西域拼尽全力,将其纳入版图。然而到了明朝,这一格局发生了逆转。明朝,尤其是明初,国力确实强大,一些开国将帅也可谓战功赫赫,按理说本可重现汉唐辉煌,统一西域才对。</p>
然而历史却给世人开了个玩笑,明朝并没有收复西域故土。这一历史转折,甚至在高务实前世那个时代引发了不少猜测。</p>
其实明朝不征战西域,并非是软弱无力,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p>
首都远在北京,国家的经济重心南移,开国之时边防稳固等等,这些都是促使明朝放弃对西域用兵的因素。</p>
汉朝和唐朝将西域纳入版图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中原免受匈奴、突厥之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汉朝时,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侵犯中原,甚至围攻长安,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匈奴势力横跨万里疆域,不仅在中原王朝正北方向可以施加压力,从西域方向同样可以做到这一点。</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