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六章 精神食粮,明末辽东从军行,辽鹰,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巴来扎西忠实的执行了杨林的命令。为了立威,他回去后先是把王一屏和戴集宾这些人又狠狠打了一顿。然后才说让他们配合指认细作。
王一屏和戴集宾这些人被打怕了,只能按照官兵的命令行事。他们被告知,在后金军打来之前查不到细作,通通要被砍脑袋。如果有人想逃跑或是搞点别的小把戏,那么尽管试试。
这些人里面还真有不信邪的,第二日就有两个家伙趁机逃跑。结果没跑上多远就被官兵的马队追上,直接就砍掉脑袋挂在城门上,吓得其他细作瑟瑟发抖。
而且因为这件事,所有被俘细作的口粮骤降,每人每日只有两块巴掌大的粗麦饼子和两条咸菜。这些人在后金攒的油水很快就耗干了,被饿的前胸贴后背。只能小心认真的做事,以此多换些吃食果腹。
孟若芳摆脱了王一屏和戴集宾的控制,心情变的格外美好,每日脸上都充满了喜悦。不仅是她,整个戏班子上下也是轻松欢快,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
杨林治军很严,官兵整日训练很少有放松的时候。因此他以每月五两银子的价钱把孟若芳的戏班子雇佣下来,就是为了给官兵娱乐减压用的。
五两银子听着不多,但对这些四处漂泊的艺人来讲,无疑是一笔稳定的财源。而且杨林还提供食宿,面对的观众就是官兵,这样的好事在这年头想都不敢想。直把孟老板等人高兴的直掉眼泪,多次叩谢杨林的恩情。
东北二人转起源于明末清初,最开始是广大百姓在田间地头自娱自乐的表演,后来才逐渐发展起来。而此时刚刚起步,还没有后世那么多的剧目和曲调,观看的人数也不多。
不过没关系,有杨林这位魂游后世的大神,直接把二人转的发展速度提升了数百年。他为了给军民减压鼓舞人心,竟抽时间将后世著名的二人转正剧《回杯记》写了出来。并且绞尽脑汁回忆曲调,靠着不专业的哼唱教授孟若芳等人。
二人转正剧可并非是后世某些小剧场演出的低俗曲目,也不是某些人演的脱口秀。而是实实在在好听又接地气的地方戏曲。
孟若芳等人毕竟是吃这碗饭的专业人士,只不过听了几遍杨林不专业的哼唱,没几天竟逐渐摸索着把这场戏的曲调、配乐、过门、快板甚至是一些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台词完善起来。并且开始排练,准备演出。
杨林对此大喜过望,竟一口气又把《包公放粮》、《岳母刺字》、《四郎探母》等数部具有爱国情怀的剧目写出来。
他知道讲什么民族大义对这个时代的人基本不起作用,因为大部分人的思想还没达到那个高度。那么就用这些精神食粮去慢慢影响和渗透吧。
当这些正式剧目开始在城中十字街搭台演出的时候,叆阳全城都疯狂了,几乎是万人空巷场场爆满。只见大街上人挨人人挤人,周围的房上、树上也全是人。巡检司、侦缉队、还乡团全员上阵,嗓子喊冒烟拚命的维持秩序,生怕发生踩踏意外。那场景就如当初看女真俘虏时一样热闹。
来自后世的二人转正剧那叫一个正宗,词曲唱腔在这个年代那是闻所未闻,绝对的出类拔萃,这让全城军民大开眼界。他们的心情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有时候竟触景生情跟着直掉眼泪。
如《回杯记》中张廷秀对未婚妻王二姐独白的那段演唱,是全剧的高潮所在。
“......皆因洪洞遭荒旱,一连三年没收成。头一年荒旱没下雨,第二年五月端阳起了蝗虫。第三年三月十八下场透雨,直下到八月十五才把天晴。旱的旱来涝的涝,黎民百姓受贫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