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四十八章 仰慕久矣,明末辽东从军行,辽鹰,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努尔哈赤给刘兴祚挑的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侍卫昂古赖,另一个是汉人奴才范文程。</p>
刘兴祚对昂古赖比较熟悉,这人追随努尔哈赤多年对其忠心耿耿,而且作战勇猛善于骑射。曾率二十人深入明境百余里,摧毁哨点八座,俘获明军数十人。努尔哈赤派他跟来表面是保护自己,实际是防止自己与明军有勾结。</p>
昂古赖这些战绩在《满文老档》中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有没有夸大这不好说。但其是努尔哈赤最亲信的侍卫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p>
至于范文程,正是那个曾喊出“我生的是大明骨,长的是大清肉”这种不要脸话的大汉奸。他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今年虚岁二十三。与其兄范文寀同为(cai一声)沈阳县学生员。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军攻下抚顺。按《清史稿》记载,他和其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投降后金,身份为阿哈(奴隶)。本来他要在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才随军出征西平、广宁。但因为杨林的出现,他的出现时间也提前了。</p>
刘兴祚曾在努尔哈赤的帐中与范文程见过几面,这人身材壮实,面貌看着忠厚。可惜这人媚上欺下的特点实在让人印象深刻。也就是说他对努尔哈赤等上位者是一副嘴脸,对比他身份相同或低的人又是一副嘴脸。其实这是古往今来汉奸们的主要秉性之一。</p>
但刘兴祚不得不承认范文程这人口才和学识不错,常常能博古通今的大讲上半天,把后金那些没文化的鞑虏们忽悠的一愣一愣的。通俗的说就是他挺能“吹牛逼”。而且这厮因为父祖都曾是明朝武官的缘故,还会点儿骑射和拳脚功夫。用他自己不要脸的话来说就是“文武双全”,否则天命汗也不能如此器重自己。</p>
范文程还自称为北宋明相范仲淹之后,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惜大明朝廷上下有眼无珠,不能给予自己发挥才能的一席之地,时至今日也没混到个秀才功名。因此本着“良臣择主而事”的想法,愿为大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
刘兴祚对范文程这种不要脸的说法是极为鄙视和唾弃的。娘的,按你这个说法谁家祖上没当过官儿?我们姓刘的当过皇帝的人也不少,能说他们就是自己的祖上?认祖宗没这个认法的!</p>
范文程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多次为努尔哈赤出谋划策。效果不能说十成十的有效,但也没那么糟糕。虽没得到这位后金大汗的信任,但也没有表现出厌恶或是排斥。尤其是这次出征叶赫,在怎样处置被俘军民的事情上他出了大力。这让努尔哈赤感到这人还是可用的。而这次让他跟着刘兴祚一起去城下劝降杨林,明显是再一次的考验他。因此他极为兴奋,暗忖该如何配合刘兴祚达成劝降的目的。同时也要监视对方不能有异心。</p>
这时的范文程还很年轻,有些事考虑的还不算周全。就比如这次去劝降,他哪里知道杨林是“魂穿者”,人家对他们这些汉奸可谓是恨之入骨,正愁找不到他们呢。他倒好,主动送上门去了。</p>
刘兴祚回到自己的营帐,把情况向一直在等待消息的两位弟弟说了一遍。引得两人不免骂努尔哈赤不地道,为他卖命多年依然得不到他的信任。</p>
三人正谈论间,忽听得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他们急忙奔出帐外查看情况,只见一队后金兵在一名牛录额真的带领下,正押着众多百姓向营外走去。</p>
刘兴祚认得这批百姓正是自己南下以来一路上抓的。他为了保护这些百姓不被后金军欺压伤害,将他们放到自己营中做劳役。这件事努尔哈赤是知道的,也就是说得到了这位后金大汗的默许。如今不知这些后金兵是奉了谁的命令,竟敢来自己的营中抓人。</p>
刘兴祚忙上前拦住那带队的牛录额真,问到:“这位额真大人,这些尼堪百姓在我营中承担各种劳役。你把他们押走剩下的活儿谁来干?”</p>
别看刘兴祚官职比对方高很多,但人家是正八经儿的旗人,后金武官,身份可比他这个汉人高了不知多少。这就是后金中的民族压迫规制。</p>
那牛录额真坐在高头大马上动都没动,眼睛微微一瞟刘兴祚道:“大汗有令,将营中所有尼堪集中起来,会手艺的工匠留下,其他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押往城下去破拆明军的工事。如果有谁不愿去的就地斩首!”</p>
“啊?!”刘兴祚闻言大吃一惊。城中守军怎会眼看着百姓破坏工事而不管,到时火炮、投石机一起打过来,这些百姓们跑都跑不了,明摆着是让他们去送死。</p>
“额真大人,您先等等。我刚从大汗哪里回来。他允许我去劝降城中守军,根本就没说这事儿啊。”</p>
那牛录额真翻了下白眼道:“刘副将,咱就是一个小小的牛录额真,别一口一个大人的,咱可承受不起。还有,我这也是刚接到大汗的圣喻所以必须执行。你要是去劝降明军可得快点儿,否则别因为这边破拆他们的工事被人家当了出气筒。哈哈哈........”</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