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盘大佬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二五二章 利在千秋,家父隋炀帝,圆盘大佬粗,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个时候,宇文恺没必要在藏掖了,毕竟朝廷那边已经给他传来消息,让他随时做好准备,监工洛阳的同时,负责督建运河事宜。
宇文恺道:“开皇七年,至尊下令在春秋时邗沟的基础上,将入淮口从末口改到了山阳,但是当时我大隋已经整军备战,集全国之力讨伐南陈,所以这条河道并没有来得及完善,现如今非常狭窄,淤泥积聚,小船尚且难行,当初臣与陛下巡视洛阳的时候,陛下就希望能够重新开挖山阳渎,渠宽扩为四十步,两岸栽种柳树,以固河堤。”
杨铭又问:“黄淮一线的运河,加上山阳渎,共一千五百里,宇文尚书认为,此项工程需要征调多少民夫?”
实际上,宇文恺是非常乐意与杨铭共事的,虽然他已经知道,运河的负责人会是齐王杨暕。
如果他能更改,他宁愿是杨铭来总督运河,不单单是因为对方实心用事,更是因为杨铭从来没有插手过他对工程的任何部署安排。
大雪封天,这就不要说了,人家紧急叫停,也是出于大局考虑。
只听宇文恺非常耐心道:“黄淮一线,由荥阳出至盱眙,需要征调民夫六十万,山阳渎需要二十万,加上沿途行宫,打造陛下南巡所乘的水殿龙舟,总的需要征调一百多万。”
杨铭抱肩笑道:“从哪征调?”
宇文恺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应该是从河北与河南征调。”
“河北战乱刚平,河南正全力营造洛阳,怎么征调?”杨铭笑道。
宇文恺道:“只能是强征了,我知道殿下体恤百姓,然这条运河,关乎我大隋国祚,南方现今已是富饶之地,粮食富足,百业繁荣,惟民心不稳,这条河勾连南北,促使南北百姓交流融合,贸易互通,将来我大隋南北归心,我华夏汉室三百年的分裂之局,将由此朝彻底结束。”
说着,宇文述不由得感叹道:“陛下眼光之远大,雄心之壮阔,臣叹为观止。”
杨铭点了点头。
古代华夏,南方真正发展,其实是从晋室南移开始的,也就是衣冠南渡,在此之前,那边基本上是蛮荒之地。
大量汉民进入南方,归化当地少民,传授农耕纺织水利等技术,才使得南方在经过三百年后,已经呈现出不次于北方的富庶繁荣。
杨广在江都干了十一年的总管,早就看明白这一点,所以大运河的开通,实际上就是为了实现南北大融合。
南方人口少,田亩多,产量大,与北方正好相反,所以大运河,也是以南补北。
后世有很多人批判过这条河,说什么隋朝的大运河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废弃了,什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都是废话。
其实他们说的才是废话。
如果隋朝没有这条河,会是怎么样呢?如果没有隋朝打下的南北融合的基础,华夏又会是什么局面?
杨广固然借用这条河,三巡江都,铺张奢靡,但是不可否认,这条河是事关华夏民族交流融合的一道桥梁。
它的属性,可不单单是一条运河。
所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八个字,来形容运河,一点都不夸张,但不能用来形容杨广。
因此才有了皮日休那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他其实也错了,隋亡不是因为这条河,根结还是在三征高句丽,空前消耗了大隋的国力,以至于大隋国祚再没有丝毫延续的可能。
“那十六条国策,还希望宇文尚书在开凿运河的时候,也能记得,”杨铭道。
宇文恺点了点头:“事关国家,事关百姓,臣一日不敢忘。”
杨铭又道:“如果齐王乱来,务必照实禀奏陛下,万不能包庇。”
“殿下怎知是齐王总监?”宇文恺愣道。
杨铭笑了笑:“你能知道的,我都能知道,你不知道的,我还知道,”
宇文恺讪讪一笑:“是我愚笨了,听说年关过后,越公会返京养病?”
杨铭点了点头:“运河的事情,应该会在明年的三四月份,那么齐王就会先一步来洛阳,与你协商安排,眼下的东京,已经没有什么大事了,介时本王应该会被调回京师,所以这里的一切,就托付给你了。”
“唉”宇文恺叹息一声,在他心里,与杨铭和杨素共事,可谓如鱼得水,一个肯放权,一个本身就是行家,再加上杨达,四人此番合作,实际上是非常成功的。
他知道杨铭说的没错,早先因为粮食供给,两位亲王就闹得很不愉快,所以陛下不会让他们同时呆在一个地方,齐王来,秦王肯定就会走。
可是齐王
唉一言难尽啊,但愿他不要掣我的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