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刺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0章 修炼的起源,打开锁链,一念断星海,赤刺果,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也就是说,地球上的人类根本不是地球本土居民,而是由地外的先进文明迁徙或者制造出来的。
让姜言不禁眼睛一凸的是,早期人类的地位却很悲催——矿工。
姜言再次搜索,找到了一份关于人类起源和人体研究的内容。
其中就有一份关于人类远古的信仰和图腾,考证文献中也出现了古华夏女娲与伏羲的图腾——一对人首蛇身的画像。
无独有偶的是,在同一时期的西方,也发现了人首蛇身的石板画像。
两者相隔万里,却出奇地都被人们当做了造人的神。
所以,按照神创论和地外起源论,人类的起源应该与一个具有神性的蛇人族有关。
结合当时人类的社会地位,这个论断更加倾向于是蛇人族按照自己的形象和DNA制造了人类。
同时,为了让人类更好地从事他们的本职工作-----采矿,他们又对人类进行了技术改造。
这就包括人类可以站立行走,同时还给人类赋予了更高的智慧可以创造性地劳作。
而在一份人体研究的资料中,人体的大脑结构和经脉却占了很大的篇幅。
他们发现,大脑的结构极其复杂,它只有人体体重的2,却要消耗人体能量的25。
也就是说,一旦人类从事超脑工作,那么身体就无法提供它所需的能量。
倘若此时的大脑强行运转,则会出现类似死机的情况。
而人体的肌肉和骨骼在整个生物圈中也是明显羸弱的,可偏偏人类的大脑却更为发达。
这相当于是在人体的这个肉体媒介上装上了一把锁,让人类的肉体无法启动高度的脑力劳动。
而在大脑本身的研究中,他们还发现人类最聪明的人最多只能开发大脑的10左右。
而突破10的这把锁就是松果体。
所以,人类肉体的本身就是一把锁,使得人类不能为大脑提供强大的能量支持。
即便有极个别的存在,那么安装在大脑中的第二把锁又该如何突破?
经过研究,人类的松果体在7岁之后就会逐渐钙化,人体的感应和悟性便会开始定型甚至于逐渐退化。
最终将大脑开发的极限锁定在了10。
姜言继续查看了许多文献,他发现人们在很早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两把锁的存在。
例如古华夏就把松果体叫做了神魂或者识海,在一些内家的修炼体系中则叫做了上丹田。
而早期体修的出现就是为了提升肉体的能量,而专修神魂的修炼则是为了打开第二把锁。
经过历史的岁月,修炼肉体和神魂的两派逐渐发展成为了体修和法修。
之后,体修和法修又开始了融合之势,因为他们发现了两者的共通之处。
二者相辅相成,之后则出现了很多为法修服务的体修科目,那就是武术和内功。
这也让姜言想到了基地当中的武者,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华雄会对自己这么客气了。
显然,算作法修的他就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按理说,传承至今的内家功法例如气功等等,都属于武修的范畴,但同时也是法修的一个分支,所以有以武入道一说。
而按照人类文明的时间推演,人类的修炼曾经盛极一时,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无一不是体能强大智慧超群之辈。
历史的长河中,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人类的修炼文明却突然断绝了。
而之前的修炼文明则被写进了神话传说当中,被后世的人们当成了莫须有的存在。
后面的朝代虽然也有修炼文明的复苏时期,但体系和功法的断绝还是无法弥补的。
失去修炼体系支撑的人类在自然面前可怜而渺小,人们开始专注于开发大脑的潜能。
这似乎显得更加容易,因为只要开发百分之二三也足够人类发展了。
例如,远古的人类学会了用火,直接把人类文明推进了一大步。
而在后来,更是开始形成了经典科学的体系,进而推动着人类进入到了工业文明。
随着工业文明的开启,宣告着末法时代的正式到来。
工业发展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本就稀薄的元气越发稀少,可知在神话时期地球上还有元晶存在的。
说到元晶,不出姜言意料的是,这元晶就是能晶。
早期的地球上,元晶其实还是很多的,多到可以直接开矿的地步。
最让姜言吃惊的一个论证出现了:早期作为矿工的人类,他们开采的矿就是元晶,而这些元晶都被他们所敬仰的神收走了。
而在长期的元晶开采中,人类当中的一些惊才绝艳之辈也发现了元晶的秘密。
个别人更是出现了觉醒的现象,因为他们发现了元晶的妙用------可以打开人体能量的极限。
而这一部分人逐渐发展成为了武修,是人类第一批觉醒者。
而另外的少数则是巫,他们是当时人类族群智慧的代表,可以与神进行沟通。
因为元晶的存在,巫也开始出现了松果体的觉醒者。
因为他们更加了解神的强大以及元晶的秘密,后面也逐渐发展成为了法修的体系。
随着元晶的开采进入尾声,地球上虽然还有少量元晶的存在,但对于采矿而言,这些零星分布的元晶神是看不上的。
与此同时,武修和法修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两者还有融合发展的趋势。
这就意味着,这些矿工开始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有人打开了锁链!
最终,人们敬仰的神离开了地球,可灭世也同时到来。
所幸,人类中的觉醒者还是拯救了人类,给人类文明留下了一个火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