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秀风范,最后的才女
李礼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闺秀风范,最后的才女,民国暖色:合肥四姐妹,李礼安,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因为她是经历过痛苦失去的人,所以格外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一九九六年,允和发作了一场难以承受的心脏病,很多人都以为她是熬不过了,毕竟那时候她已经是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令人意外的是她坚强地挺了过来,不久出院回家休养,一个月后已经全然恢复,声如洪钟,情绪饱满。很少能看到她伤心或者不悦的神情,年轻时候还会愤世嫉俗,仗义勇为,迈入晚年就极少大动干戈了,哪怕还是那样一副说动就动说风就是雨的性格。
三妹兆和几乎陪伴了允和一生。她们姐妹年纪非常接近,不到两岁,从小一起长大,欺负的欺负,反抗的反抗,就这样吵吵闹闹过了一辈子。兆和大概是四姐妹里最隐忍的那个人,跟任何一位姐妹相比,她肩上的担子都更加沉重,更加繁多。因为嫁给了曾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沈从文,兆和的知名度是最大的,实际上她并不活跃,更多时候,她回归了家庭,承担了太多不可承受之重。
譬如沈从文的抑郁症,譬如耐心教导两个儿子,但她从未有怨言。这性子是与生俱来的,小时候允和酷爱欺负她,她也绝少告状,总是默默地忍受,自己去寻找一些快乐的事情。沈从文的浪漫,张兆和的务实,造就了一段经典的文人爱情和婚姻。沈从文的确应该感激兆和的“下嫁”,若没有妻子,他恐怕很难熬过心中惊惧。那么兆和呢,她顺从隐忍,相夫教子,文字里亦是一贯的平和,但只怕唯有她自己才知晓,一生里是否快活。
或许也是快乐的,毕竟那么大规格的情书轰炸,品格又高,这种待遇绝无仅有。她心里住着一个知足、好哄的小女孩,她也很容易就满足了这一生。
至于“小四妹”充和。她的成长经历和姐姐们不一样,她的婚姻也跟姐姐们不一样,出人意料地来了一段异国婚姻。她结婚时虽然已经三十六岁,在传统观念里只能去给人当后妈,或者干脆孤独终老,可她结婚照以及同傅汉思谈恋爱时的照片,上面的充和都十分年轻漂亮,说是二十出头也有人信,她并不一定是要选择傅汉思的。然而,她给自己挑选的人很好,随他浪迹天涯,也很安稳宁静。其实是因为充和骨子里就是那么安静的人吧。偶尔的调皮捣蛋并不能说明什么,她是能真正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的人,唱得好昆曲,写得了书法,能写诗能作词,生性豁达乐观,又从从容容从不焦躁。这样的女子,不论是二八妙龄的青春少女,还是白发苍苍的佝偻老妪,相处起来都自然舒心的。想必,有这样的女子陪伴在身侧,傅汉思也是过得极好的。哪怕也有磨合期的七零八碎,适应过程里的毛毛躁躁,充和却应有本事,将这些一一抚平,然后宽慰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心胸开阔,方能活到九十九,噢,不,是一百零二。
如若真有时空穿梭机,那真想做一个好梦。溯流而上,去那个神秘又温柔的九如巷,听一听元和婉转的昆曲,看一看允和厉害得不行的大嗓门究竟怎样征服了张家上下,偷偷地翻了翻兆和的梳妆台,或许那里藏着一两封遗落的美丽情书,也想摸一摸充和的笔,充和的墨,充和的诗,充和眼角眉梢的宁静悠远。那段关于四姐妹的故事,愿它从不曾老去,故人去,新人不断回顾,那么它是一段永葆青春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