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庭浄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二章舌战群儒,山河初景,圆庭浄灶,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虽说苦了些,不过当时她就和表妹互相打气:若是日后皖报打响,何愁没有合适的稿件。
果然不出她所料,《皖报》一炮打响的第一天夜里,就收到了三十多封投稿。
如今的他们,可再也不是一开始捉襟见肘的他们了。
周越欢知道这帮老头为什么来这里闹事,无非就是失去了市场。
若是从前,他们写的仨瓜俩枣还有去处可投,但是现在没有地方愿意接受了。
说的再直白点,他们没有受众了。
而能刊在《皖报》上的有多为新兴的时潮之事,办的热火朝天。他们自然忍不住要来闹上一闹。
不过若是以此作为切口,那他们可是找错地儿了。
“我们的稿件都是经过多方筛选,一式两份,留有底稿的。“
周越欢在靠墙的一面巨大书架的倒数第二层抽出一个密封袋子。
“这里面是所有的,过去已经发刊稿件的底稿和审批建议。“
“或许这里面没有诸位的言论,不过这里面,一定有。”周越欢走到书架的另一头,“这边则是我们选好的,接下来要发行的。”
“其中这篇《论闽防不宜缓防》的论文,真正让读者认识到我国当前海防的欠缺,是为佳作。“
“其中引经据典,适度的片段,多与交流。“
“自然是要公开透明,每日接收多少留言,人选几何,选拔标准为何这些都是要公正公开。”
竟然从留言板块下手,倒也还算聪明。
“你们说的倒是轻巧,这样一来不知道要增加多少人力物力,多的钱你们来出吗?”
表妹心直口快。
“你——”发言的老先生一张老脸涨得通红。
“本以为《皖报》之初衷乃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没想到却局限于曲曲钱财。”
后面一位身着银鼠灰色长襟褂子,手拿着一份《皖报》的老者从正门处姗姗来迟。
高声一个大帽子就抛了过来。
有些人见到他竟然有些闪躲。
邹市明认为,关于开报馆,也不能唯西人是学。西洋报馆由来与议院相关,西洋“政体未定,列邦无所统属,互相争强,各国君长欲济其贪忿之志,乃利商贾富人之捐输,故使入议院列为朝士议政事,由是权遂下移,国多秕政,于是其士人又忿激时事,开报馆,议政事,其要路朝臣,亦各结党互相标榜,以争权势,此西洋各国近日政治之所以外强而实弥乱矣”。他把当时改良派开报馆、议时政比作战国时策士的游说权谋,这不适合中国国情,对中国的统治非但无益,不恐“使民心无所系”。
周越欢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不紧不慢“老先生所言确实有理。那依先生之言,我们《皖报》该如何处之呢?”
“且不说就算了没了《皖报》,还会有粤报京报鲁报。一味的固执己见,不肯睁开眼看看如今的世界。”
“民心无所系?就算没了《皖报》,如今的局势又能系到何处?是京城里的皇帝还是海外的洋人?”
“传统传承固然重要,如今内忧外患,若只将目光局限在传承守护上,便会陷入更深的境地。那时国破家亡,山河不复,传统还真的有意义吗?”
“我们须得有国再有传承。国都没了,传承覆灭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皖报》并非崇洋媚外,而是让大家看看如今的世界,如今的华夏,我们早就不是那个东方大国,万国朝拜的时代了。现如今别人用几艘船几桶炮就能打开我们的国门,”
“先生既然对我们文化有如此自信,何不让那洋人也见识我们的文化?何苦白费了自己的一身才华郁郁不得志?”
“蔡鹤白三日前到了桐州,名义上是来拜访师伯。”
实际上的目的无人可知。
蔡鹤白向来是大总统一派的代表人物,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关注。谁又能保证这次行动背后没有大总统的意思呢?
以前的事情说不清,不过这次,蔡鹤白倒是明明白白地把自己的目的摆在了纸面上。
蔡鹤白想起昨日自己和师伯的畅谈,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报社在皖南其他地区的利润就五五分了。”
沈汝钢提笔要改,“最近我们家那臭小子又不安分了,不若四六,我们四,你们六,我们再亲自去监督各个流程环节可好?”
“沈兄这话就见外了,我们已经合作这么多年,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影响了我们之间的合作交情。”
面露愧色,
沈家掌权人,沈汝刚。
说话和他的名字一样,简短坚实。
他摆手,表示此事不用再谈。
黄清海自然也知道沈汝刚的性格,
“你们要是实在过意不去,就找越欢亲自谈谈。毕竟这报社我如今也只是个挂名管理,如今我可做不了主。”
这话自然是托词,但也是好意。
沈夫人在一旁略一思索后竟点头同意。
“那就劳烦黄将军代为引荐。”
黄文镜心里喂叹,多亏了自家女儿和儿子都是个省心的,
也多亏了自己的妻子,日夜操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