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朝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420 第四百二十章 有根,兰陵风流,君朝西,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萧桥横眉一挑,道:“人间在做,的确在做。”

语气带着嘲讽。

他只看到:大唐之前,宗门隐世,道统不轻易外传,世家因无功法,入不了云端,至多修到后天巅峰。至大唐立国统一天下,因有宗门相助之功,作为回报,也是太祖皇帝与宗门的协议,大唐一改以往历代王朝对宗门弘道的遏制,诏告天下鼓励习武,允许宗门广传道法。三清宫、剑阁、梵音寺三大道统宗门从隐世渐转为入世,先天修炼功法也传了出来,首先受益的就是皇族和世家。几十年后,皇族和世家都有了自己的先天。又百年后,天策书院成为道统第四大宗门。朝堂很多重大的政令要策,背后都有云端的影响。而决定世家方向的,真正的主宰,也是家族中“不理俗务”的云端。

萧桥看得透彻:到了云端,世俗的权利、财富就不再重要,追求的是更强大的力量、更长久的生命。但这种追求很有可能牺牲人间的利益和发展。

“大的不说,咱们就说这交通出行,马车的轮子——”

萧桥拍了下马车座,挑眉说道:

“两百年前,咱们大唐就发现了用南东洲橡胶树的汁液可以造出很有用的东西,有弹性、柔韧,能隔绝水和空气,将这种新发明命名为橡胶,用于科研、仪器和军工上。之后墨行社就琢磨出将这种橡胶用在马车上,造出了新的车轮,取代木头轮子。但两百年后的今天,人间三分之二的马车用的还是木头轮子。只有军车、驿车、官府公车,权贵和富人的私车,才用得起很贵的橡胶轮。普通百姓还是得承受木轮的摩擦颠簸之苦。这是谁的错呢?若非宗门阻碍,橡胶早就大行于世了。”

宗门为什么阻碍?因为炼橡胶的净化成本高啊。等闲的工场都做不起,只有大工场才能做橡胶制品,而且首先是供军用、科研和工业用。至于百姓日用?那要靠后靠后再靠后,是最不紧要的。

别说普通百姓了,这种大计下,皇族权贵也得靠边。

“就说咱们足上穿的吧,”萧桥抬起靴子跺了一下,青毡靴,千层底,“布底穿着舒服,但雨天就不行。墨行社造出了胶底鞋胶雨鞋,本意是方便百姓出行,但现在呢?和合这边,大富人雨天都穿胶底皮靴,而中产富人想穿都买不到,至于普通平民,一年的总收入都不及胶底鞋的一个零头。墨行社的发明创造,没能如愿的造福百姓日用,反而是极少数的富人得了享受。”

而在大唐,就算皇帝陛下穿的也还是布底、皮底、木底的。想要软弹的胶底皮靴?等着吧,过个三十年或许有可能。

萧桥呵一声道:“咱们大唐,世家都流行木屐,美其名曰士族遗风,这就是朝廷的‘险恶’用心啊,反正大家几百年来都穿这个,多风雅,也别去想其他的鞋了。”

萧琰听到“险恶用心”时忍俊不禁,听完后真心说一句:“我觉得穿木屐挺好的。”

萧桥瞪眼,“重点不在这里。”

萧琰点头笑,“是。还是净化的问题。”

净化技术不是一蹴而就,但某些有毒有污染的东西没有达到完净化却是国计民生必须的,何况又有利润追逐的驱动,朝廷不能不产,只能限产,尤其对非关紧要的日用之物,有严格的限产令,还有附加的高额自然税。净化成本加上高税,工场商还要层层赚取高利润,普通百姓当然买不起。

朝廷在士风上也有引导,以皇帝亲自为表率,不提倡世家权贵在日用限产之物上“逐新”——其他世家萧琰不知道,但萧氏梁国公府,从上到下从未有穿胶底鞋靴的,逢雨雪天气一直是穿木屐或木底靴。

萧桥哼她一声,“你是出身富贵之家,不知道小民百姓的苦。乡间走路可穿不了木屐,半天下来硌得你足底板是血泡。冷天里赤足下水,就会患上老寒腿的毛病,不小心还会把脚冻废了。”

萧琰这回没有笑,神色一敛,认真点头,说:“是。”

萧桥拍了下膝盖,“你看,这就是利益牺牲。百姓日用,总是在大用之后。大用是什么呢,墨子说的好,爱利百姓,即兴天下大利。然大计之下,小民之利总是最后才考虑。”

萧琰没有反驳,因为这是事实。

萧桥扬眉又说道:“说了日用民利,咱们再说国计大用。就说能量晶石。拿煤晶石来讲,咱们都知道,直接烧原煤肯定比净化炭、煤晶石成本低得多。一百年前咱们大唐就发明了蒸汽锅炉传输动力,为什么没有推广使用,只是用于矿井抽水之类的小打小闹?因为这种锅炉小,耗功小啊,需要的净化炭少,成本低。大锅炉一动,就是上千上万斤的净化炭,谁用得起?只要纯净技术没解决,要研究出更大动力输出的蒸汽机,就必须节约燃料,这研究这难度肯定成倍提高啊。”

萧桥又呵一声,“这例子多了!因为能耗大而被定为研究失败的成果,帝国科研、技研二院重研甚至雪藏的成果有多少?都是阻在这‘清净大计’上。若不然,大唐的发展何止今日?国计民生又岂今日可比?不说百倍,十倍有余。”

他的声音有些激动,眼中跃动着光芒,让他的脸庞更加富有朝气,如初升红日蓬勃激情。

萧琰的眸子依然清静平和,说道:“你说的是事实。说的也有道理。”

但是……

她的思维长河静深流淌,声音澄静、清晰,“世间之事皆有利弊,总有取舍。人族育于天地,也要回护天地。易曰,大地厚德载物。要德厚,才能承载。人自诩是万物之灵,然而,也是万物的杀手。人族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大地在负载。载多了,那就负了。人对大地无德,大地何能载人?根据地理志,大秦帝国之前,关中平原还有茂密的森林;到大唐立国的时候,平原上的森林已经存续无几;到高宗即位的时候,关中平原已是田地。人口繁衍,垦地废林,泥沙入河;开窑采矿办冶场,烧陶烧瓷烧煤制水泥,炼铁炼钢炼胶,人族的迈进,都是以土壤、河流、大气的退化为代价。”

她说道:“若非大唐将‘清净自然’立为国策大计,关中平原哪会有今日的退耕还林,重植草场?早已经是一片光秃秃的黄土田地了——高宗皇帝即位时期已经泛黄的大河,必是泥沙淤积,浊浪滚滚,洪灾频繁了。关中如此,山东、淮南、淮北、河北、河东、江南、江北,皆是如此。遍布南北诸道的陶窑瓷窑砖窑煤窑水泥窑冶矿场,的确促进了民生,强大了国力,人族文明的辉煌它们功不可没。但是,炭火熊熊,煤烟滚滚,粉尘漫天,如果没有朝廷关闭小窑、限产大窑大场,没有净化,今日大唐南北,澄澈如洗的天空将不是举目可见,雨水也会有毒质,医家不敢再说‘以无根水入药’,土壤也会被侵蚀,河水因废水废渣流入而污秽腐烂,土里的作物、河中的鱼虾,都会因此而有更多的杂质。入口食物,杂质愈多,而人之疾病,也生出更多。”

萧琰说到这里,微微摇头,顿了一下,如今大地灵气已薄,人族要借外力前进,这种破坏就是不可避免的。现在不是远古,她脸上微现感叹,继续说道:

“那时候,天地灵气充裕,即使不能修行的普通人族,沐浴在这样的天地中,也是体质强健,气血通畅,少有疾病,平均能活到一百多岁。现今呢?不说平民百姓,就是不受劳作之苦、食物充裕丰富的权贵富人,能活到百岁的有多少?”

以前在道门和沈清猗相聚的时候,萧琰曾在沈清猗的书房浏览过她阅读的典籍和文献,其中有一个箱子存放的是帝国医学院历年的学刊,里面有长治三十年帝国医学院做过的一个大唐人均寿命的分类统计课题:“农”籍的平均寿命是四十岁,“士”籍的平均寿命是五十三岁,当然这里面没计入宗师。医学院的研究结论说大唐的人均寿命比起以往历朝都是显著的提高:据史料不完统计,西汉的平均寿命是二十八岁。而如果是分类统计,农户和士户的平均奉命都比大唐低得多。

但在萧琰看来,这个人均寿命很低。

她说道:“远古的时候,普通人族即使不具有修炼的巫根,不能修炼成为巫,但大多数人的根骨都不错,按今天的话讲,就是有习武的资质,那时叫锻体:在灵气充裕的环境中,最终能进阶到锻骨之境,虽然没有丹田入不了筑丹境,也能有二三百年的寿命。”

洪荒之后,灵气大减,有巫根的人越来越少,剩余的巫族在艰难中经万年探索,创出不需巫根的入道法门,其中“以武入道”就是在锻体的功法上创出,也即道墨二宗传承的武道。

“以前的修行者说辟谷是指不需要进食的能力,并不是修行的必须。但是,现在的宗师,辟谷已经成为一种修行的必要,因为没有纯净的灵食了,大地上的食物都是有杂质的。”她今日吃的这顿大食餐,就要在晚间打锻体拳时将杂质排出去。

“远古的人族,因寿命长而繁衍众,人居地也越来越广。但人族城池只有少数建在地面上,多数均由巫族大能出手悬浮在天空中,仅有水道与地面相连,废水经过完净化后才回归大地河流;人族的排泄和垃圾统一进入城中的净化大阵,经过净化分解成大地需要的养分,再回施入田地,保持土壤的肥力,不因耕种而薄瘠……”

萧琰并不隐讳说起远古时代的人族文明。

她看着萧桥油然想起四哥萧琮,未入道前,四哥也是不能修行的普通人。但谁都不能否认,四哥是合格的世子,是兰陵萧氏优秀的继承人。如萧桥也是,萧氏的杰出子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世家有,不是世家的也有,他们是年轻一辈的精英,人间的朝阳:受过良好的教育,读过很多的书,见识过很多的事,有丰富的阅历,有深刻的思想,有独特的创见,怀有远大的目标,有改变这个世界、让人间更美好的志向和激情,有信念和斗志——对于他们,没有必要隐讳第一代人族的存在,反而更应该让他们清楚知道:整个人族的起源和历史。

萧琰心想,长生之道是修行,世间之道也是修行,修行就是寻得真我,不断超越自我。修世间道者,不知人族的起源、辉煌,和远古文明的破灭,又如何寻得人族的真我,达到改变世界,超越自我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高能来袭

薪意

英灵觉醒:开局盘古

我是无常巨

穿越到未来当男仆

闫大力

你修的这是什么仙

灯火逢春

诸神回避

苗棋淼

皇后不入爱河,反派奸臣非要负责

楚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