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蓬蒿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章九五一 势如破竹(7),第一氏族,我是蓬蒿人,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当吴军出现在反抗军视野中时,双方都处在相对平坦开阔的旷野地带,情况果如赵英所料,当吴军发现他们时,双方距离已经不远,且吴军已是拔营启程、完全脱离了村子一段距离。
四万护送大量辎重物资的队伍,想要在这个距离上回身去村子,依托民房构建防御阵型已是完全不可能。
面对骑兵的全速接近,护送了太多辎重车辆导致队伍绵延二三十里,前后距离过大的吴军,甚至连抢在骑兵临面之前,利用辎重车辆就地结下完整的防御阵型都不能。
赵英所部的行动虽然需要依靠本地革新战士的情报,但这并不是说他们自身的战力就没了用武之地。
事实上,昨夜他们能在杨家畔外四十里的地方完成隐蔽集结,而又没有被吴军发现,本身就是自身强悍军事素养的关键体现。
没有这个距离,他们就无法在今日成功实施突袭。
现在,万事俱备。
东风业已不欠。
“各营分开,全力出击,分割战场,快速穿插,先打乱敌军阵脚,再分别清理自身攻击范围内的敌人!”
一马当先的赵英越过一道缓坡,陡然拔出长刀指向前方慌乱结阵的吴军,战意如火山爆发杀气如潮水席卷,“杀!”
没有“得令”声,有的是全军的有序行动。
一万五千余反抗军骑兵,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分开,最前一个大营笔直冲击,后面两个大营分向左右奔驰,大阵很快呈现出一个品字形。
品字形从形成到消散,并没有耗费多少时间,三个大营各自都像是一把尖刀,组合在一起形如三叉戟,俱都以重骑兵打头阵,从三个方位嵌进了吴军人群!
两军相接第一阵,反抗军成功杀穿吴军。
而后三个大营各自拐弯杀回,面对已经军阵不齐的吴军,每个大营都分成了五把尖刀,以小营为单位冲击,再度撞入吴军人群,全方位突破吴军防线、打乱吴军阵脚。
当其时,吴军尾巴处的近万将士,还想凭借自身距离村子颇近的优势,趁机退回村中据守,构筑简易而坚固的防御阵型与营垒,再接应前方同袍突围回撤,重新聚合形成强大战力。
只可惜,赵英率领的只是主力,尚有一个大营从出发之际就作为偏师,直奔杨家畔的村子而去。如今他们杀到了村子前方,彻底将后队吴军与村子隔开,使得吴军根本无法成建制回到村子。
这场大战从一开始,就由反抗军掌握了战场主动。
大战持续不到一个时辰,反抗军已是彻底掌控住战场。
两万精骑硬生生将四万吴军分割、打乱,并以小营为基础,在整个战场上来回穿插,梳子梳头发一样梳理惊慌失措的大小股吴军。
凡精骑所到之处,成片成片的吴军人仰马翻。
而精骑所过之处,则有满地的吴军尸体把地面染得猩红无比。
这一战,双方共计有六万余人参与,是一场真真切切的大战。但这一战从反抗军冲阵开始,到吴军溃败投降结束,只花了不过大半日的功夫,又是一场毫无疑问的简短战斗。
午后,太阳虽已西斜,却还高高挂在天空,距离黄昏尚有一些时间,而在方圆二三十里的战场上,战斗已是基本结束,只有零星的小股彪悍吴军依托辎重车辆构筑的防御圈,在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这些吴军多的不过千人,少的仅有百人上下,加在一起也不到五千之众,虽然斗志可嘉战力不俗,理应为侍卫亲军中的绝对精锐,但已无力改变整个大局。
血腥味冲鼻的战场上,车歪马斜尸横遍野,折断的旗帜留下抹抹剪影,残破的刀枪染满鲜血,尚未完全消散的灰尘渲染出氤氲的鬼影,赵英的军靴踩在血泊中吧唧作响。
来到一道缓坡上,看向不远处结阵而战,明明已经被三两千反抗军骑兵团团包围,却依然不肯投降的数百名吴军,赵英眉眼低垂。
在对方彪悍而顽固的面容上,他看到了那些跟神教顽固教徒一样的神色。或许他该敬佩他们的勇气,或许他该蔑视他们的愚蠢,或许他该称赞他们的坚持不懈,或许他在唾骂他们的冥顽不灵。
但是最终,赵英什么也没多说,在这个生死战场上,作为晋军主将,他只是寒声下令“最后劝降一次,若是他们依然执迷不悟,那就弓弩齐发!”
弓弩齐发,万箭穿心,必能让对方死无葬身之地。
“得令!”
赵英转头看向别的方向。
视野可及的范围内,除了犹如参天巨兽血痕累累的残骸一般的血火炼狱,便尽是被反抗军看押着离开的吴军俘虏。而更远处,则铺陈着苍茫大地、无尽山河。
这里的战事即将结束。
“向大帅报捷。”
赵英脚步沉稳地走下缓坡。
也走下战场。
今日之战即将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场战争结束。
赵英与他麾下的大晋革新战士,随后就要奔赴下一处战场。
他们将继续作战,直到敌人死绝,亦或是自身战没的那一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