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门小书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2章 西域狼烟起(求追读),朕非汉废帝,凌波门小书童,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终,下令拔擢其为担任车骑将军长史,并加官中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孝武皇帝身边的霍光记住了赵充国。
在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大汉帝国将星凋零,冠军侯、卫将军、飞将军逐一走进了尘埃。
赵充国自然就就成了孝昭时期的塞北长城。
就拿去年取得的那场大捷来说,主将就是赵充国。
虽然霍光把持着大汉的兵权,亲戚子侄也都安排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他也深知,这些人暂时都难以和赵充国相比。
所以,哪怕霍光对这个非霍党的将军有所忌惮,但在这种关键时刻,还是得仰仗他。
这是新君即位之后的第一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
待面前的几人看过密信之后,霍光才缓缓地说道:“乌孙国乃我大汉在西域的友邦,位置险要,如今匈奴与车师联手合围,形势危急,诸公觉得该如何处置”
“匈奴狂儿,不过是以卵击石罢了,末将请缨领兵,出塞征讨。”范明友抢着说道。
范明友此时三十五岁,娶了霍光的四女为妻,是货真价实的霍党。
范明友要比霍禹年长几岁,是目前霍党当中最能打仗的人。
他不仅是度辽将军,还在未央卫尉一职务上呆了整整十二年了——前几日才转任长乐卫尉。
毫不夸张地说,孝昭皇帝从登基到去世,都是在范明友的护卫下度过的。
范明友最大的战功是在四年前取得的,但是对于这场大胜,朝中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胜之不武,甚至有损大汉的威严。
元凤三年冬天,大汉边军抓到了一个匈奴俘虏,得知刚侵犯过汉朝的匈奴挥师向东,动用了二万人攻打乌桓。
霍光得此消息,心中有了动兵的想法。
在这之前,霍光坚定地执行孝武皇帝《轮台诏书》的国策,以防御的姿态面对匈奴,但是他时时刻刻都在寻找出击的机会。
不只是为了给大汉这个敌人一个重创,更是让自己更像是孝武皇帝选出来的辅政大臣。
对于这场战争,朝堂上有颇多不同的声音,其中就以赵充国最为反对。
赵充国认为,乌桓曾数次入侵汉边,匈奴攻打它,其实是在为大汉报仇,且匈奴最近侵边的次数变少了,暂时没有必要主动出击。
但是,霍光在朝堂上力排众议,以援助乌桓为名,派出了而立之年的范明友统二万骑兵前往乌桓,见机行事。
为了让自己的子侄辈也能立下战功,霍光让霍禹等人以中郎的身份随军出征。
在出发前夜,霍光给范明友下达了“大军既已出征,不能空手而归”的命令,这意味着,汉军出征必有战功,哪怕战功不是来自于匈奴。
当大汉军队抵达乌桓时,匈奴军队早已经闻风而逃,乌桓惨胜。
为了不空手而归,范明友以乌桓叛乱为名,向乌桓发起了进攻,歼敌六千余,斩三王。
范明友被封为平陵侯,而霍家子侄也各有封赏。
只不过,从这之后,怀恨在心的乌桓屡次犯边,范明友也屡次将其击败,积累的战功越来越大,在军中平步青云。
胜是胜了,却让也让这场大胜蒙上一丝的阴影。
霍光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等赵充国年老之后,由范明友成为军中栋梁。
再由范明友带领年龄更小的霍禹不断取得战功。
如此一来,霍氏在军中的地位就再也无人能撼动了。
只是,这一次,霍光决定不让范明友出击——匈奴和乌桓不同,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所以,他对范明友的主动请缨未置可否,而是转向了赵充国,非常尊重地问道:“赵将军,你如何看待此事?”
“老夫对此事没有什么别的看法,乌孙乃西域要冲,控弦近二十万,不可让其倒向匈奴。”
霍光要的就是这句话,这场战争必须胜利,范明友不能作为主将。
“那,赵老将军可愿意领兵出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