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0章 你才臭呢,百人会之关东局,渔父,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bqg34
1942年7月20日。沈阳。
在沈阳的指挥部汇总整个东北的情况,认为进攻三个中心城市的时机基本成熟:
整个东北除了少数城市和铁路线外,全部光复;兴凯湖难民已经半饱和,需要向新的移民地点移民,必须打通铁路线;部队已经部署完毕,四十万大军已经把四个城市包围了,除了大连,都是围三阙一,大量日本侨民乘火车前往海参崴,不断地被沿途地方部队俘虏;武器装备已经补充完毕。
我军做了大量的战略和战术欺骗,给关东军送去了很多混乱的信息,以保证进攻的突然性。
地下党已经成立了纠察队,工厂保卫队,学校自卫队。特种兵已经潜入城市内部,时刻可以配合大部队进攻。
建议陈云为沈阳市市长,建议赵自强为长春市市长,建议张勇为大连市市长,建议马仲武为吉林市市长。几个中心城市的干部正在准备,计划是一旦解放,就全盘接管。在解放之前,中心城市的领导接管地下党,帮助战役指挥部夺取城市。
历史上,陈云在沈阳的工作十分扎实出色,给高岗坐镇沈阳提供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他治理地方的才华,特别是经济工作的才华就是在这个时期显示出来,逐渐为人所知。
不利因素也很多,华北日军终于要进攻东北了。
华北的日军克服了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严重骚扰,在冀东集结了将近二十万人;另外,日军出动了一个舰队逼近大连,整个中国沿海的日军军舰都集结在青岛,准备攻打大连。
东北面临巨大的压力,好在关东军军力以进攻苏联为主,没能力从苏联调兵进入东北。
东北局计划在三日后对三个城市发起进攻。
延安和东北电报往来频繁,毛朱二人这些天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东北。延安和东北联系都是电报,数日之间,有数十万字之多。
这几天,东北的先进武器使得毛和朱的信心增强了很多。几十枚子母弹和火箭弹的巨大杀伤能力使得日军胆寒,用这两种武器完全可以清除三个城市郊区的防御工事。
为了尽快解决东北的问题,不给东北的关东军以喘息之机,也让华北和苏联远东的日军彻底失去对东北的信心,要求东北尽快集中力量,消灭三个城市的日军。
要尽量争取把日军消灭在东北境内,不让他们离开东北到苏联去,不给他们反击的机会。这一点是争议最大的。东北的方案,是围三阙一,让日军没有死战的决心,降低作战的难度,减少部队损失。可是,苏联方面给的压力很大,要他们在东北消灭日军,减轻苏联的压力。
绝大多数人反对,因为现在苏联局势好了一点,苏联就停止了归还土地的进程。
考虑了多种因素,延安最后还是决定尽量把日军消灭在东北境内。
最后,延安同意了东北在7月23日发起进攻。
|
1942年7月23日凌晨两点。沈阳市内。
虽然总攻没有开始,沈阳已经被围困了几十天了。日军已经没有粮食了,他们四处搜罗百姓的粮食,市场上的粮食全部被搜罗走了。很多百姓家里的粮食也被抢走了。
在一些主要街道上,沙包垒起来的工事把街道封锁了。交通要道上,也有日军在巡逻。百姓被要求不得出门。夜间实行宵禁,士兵可以开枪射杀出门的人。
沈阳市内的地下党在积极行动。
沈阳市最大的工厂就是沈阳兵工厂,其他还有一些机械厂,发电厂。
沈阳兵工厂附近的一条小胡同里,几个人走了过来,他们的动作很轻,到了街口,观察大街上的情况。
一会,一个日军巡逻队走了过来。几个人在胡同里趴了下去。
等巡逻队走远了几个人迅速站起来,过了大街,走进了对面的胡同。进了胡同,
拐了几下,几个人到了一个小院子前,敲了几下子门,门开了。几个人进了院子,屋子里面的人高兴道:“张队长,这一路顺利吗?”
张队长道:“很顺利。我们四个人负责和你们一起,保卫兵工厂。老王,兵工厂的日军还是那几十个人吗?”
老王:“是。不过,厂子里的日本人可不少。最近,他们似乎在商议什么事情。我们觉得,他们是要破坏工厂。”
张队长道:“他们没时间了。护厂队目前有多少人?”
老王:“工厂有三万多工人,五千人参加了护厂队。我们有一百多三八枪,都是去年偷偷运进来的。短枪有几十把。”
张队长道:“保护厂子计划制定了?”
老王拿出来一张图,道:“你看,这是我们厂子的地图,这是几个秘密进入厂子的通道,我们在春天就挖通了。从这里,我们上万人可以进入厂子。这里是鬼子卫队的宿舍,这里是日本技术人员的宿舍,这里是大门。”
张队长道:“所有日本人由我们四个人解决,其它位置你们负责。日本人要破坏,可以动手杀人。召集所有的护厂队员,现在就集合,早晨三点进入工厂。能做到吗?”
老王:“能。大家都集合在厂子附近的人家的屋子里。我马上派人通知。几个小时就要大反攻了吗?真不敢相信。”
张队长道:“是的。沈阳马上就要回到我们中国人的手里了。”
一会,十几个小伙子从院子里出来,四下去了。不出十分钟,上百人进了院子,张队长和老王带领他们,从屋子的后墙出了屋子,屋子后面把杂草挪开,一个墙洞露了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