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一十五章 湘火炬,重生之资本帝国,东人,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局事帖》真迹价值连城,我实在难舍,所以就留下来了。”郭守云微笑道。
“以郭先生的财力,想要什么样珍贵的艺术品会没有,又何况是一幅曾巩的《局事帖》呢!”
郭守云点了点头,“说的也对。看来我应该找专业人士评估一下唐先生送我的两件礼品的价值,然后折算成钱给他送过去。”
周子琪神色一滞,随即苦笑着摇了摇头。
“什么都瞒不过郭先生。不过尽管今天我把唐万欣介绍给了郭先生,但具体应不应该投资,全凭郭先生做主,我不会参与!也不会因为郭先生的决定,影响我们双方在京城商业地产上的合作。”
“那就好!”郭守云点头后,“看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走吧?”
“我来引路!”
……
关于‘鬼市’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这是晚清民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古玩买卖交易场所。四九城原先在“东晓集市”,那时许多破落的王爷贝勒,太监宫女,为了生计,更为了一层薄面,不好意思大白天、光明正大地去卖家里的宝贝,只得夜里裹件棉袄,蹲在东晓集市,摆开摊点;掏宝的买家,打着灯笼,一个一个摊点的照过去,规矩是“只看东西,不许看卖主的相貌”。在夜晚,只见一个个灯笼,感觉到鬼影晃动,形成“鬼市”一说。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京沪两地曾经各有一个古玩市场。在四九城,是闻名遐迩的潘家园;而在魔都,则是在文庙这里,最初是会稽路,后来搬到了福佑路方浜中路一带,因为只在凌晨开张,魔都人当年习惯叫它‘鬼市’。”
坐在车里的郭守云听着周子琪给自己讲述魔都鬼市的前世今生。
“每逢周六、周日清晨,方浜中路上总是人潮涌动,人群中既有开豪华轿车的大老板,也有骑着助动车的‘上~海爷叔’,亦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淘客’,更有蓝眼睛高鼻子的老外,他们从四面八方涌入,目的地都是同一个地方—藏宝楼四楼。”
“在鬼市辉煌的那几年,正是民间文物艺术品交易偷偷兴起的时候,好东西层出不穷。摊主把包袱里的东西抖搂出来,围观的人就一拥而上。你讲价不能不把东西放在手上。一旦放下,东西就被旁边的人抢走了。”
“那时,会稽路古玩街上的人下手大都稳、准、狠,并非当年去那里的都是‘老法师’,而是因为当年的买家不用与造假集团斗智斗勇——当年最多也就是民国仿前代的,所以,大家买得比较放心。”
“那现在呢?”郭守云问道。
“现在不行了。现在艺术品收藏越来越热,有钱的也越来越多,真正的好东西在出手之前就被预订了,真正流到鬼市上的并不多。而且,现在僧多粥少,连民国的物件都成了紧俏货,鬼市虽然依旧热闹,但更多的还是家伙。要是没点眼力,还是不要随便出手。”
“没想到周先生对这里面的规矩这么熟悉!”
“呵呵,我这人就喜欢古玩收藏,四九城的潘家园,魔都的会稽路,现在福佑路逛了无数次,自然熟悉。”
“既然如此,待会到了里面。周先生可要多帮我掌掌眼!”
“你我好友,自然义不容辞!…前面到了,我们下车吧。”
车子在路口稳稳的停下,因为人流众多,开不进去。索性就停在旁边,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惯常做法。
“怎么样,热闹吧?”周子琪道。
郭守云看着对面巷子里,两侧如长龙般向后延伸的摊位,以及摩肩接踵的人群,不由点了点头。
“这还真有几分鬼市的样子!”
虽然外表热闹,但郭守云发现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都很少开口。所以除了脚步声,东西挪动的声音,基本没有多少喧哗。果真像‘鬼市’一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