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 科学的落幕,黑铁之堡,醉虎,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听说在大灾变之前人类想要制造爆炸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那个时代的人类掌握了很多种让不同物质发生爆炸的方法,那个时候人类制造的威力恐怖的能够爆炸的炸弹,一颗就能轻松的毁灭掉一个城市,杀死几百万人,许多人甚至在家里就能轻易制造出许多的爆炸物。
而随着大灾变和上帝之星的到来,世间的一切规则都变了,这些改变,曾导致了人类在大灾变之后数百年的时间段内,曾一度失去了制造爆炸物的能力,一直到第二次圣战之前,人类通过对地下遗迹的发掘,在远古文明的启迪下,才再次掌握了这一能力,听说这一能力与水晶有关,只不过与大灾变之前相比,这个时代,掌握了制造爆炸物这种能力的人,简直比大灾变之前人类社会中的恐龙还要稀罕。
以前会爆炸的东西为什么在大灾变之后不会爆炸了?一直到现在,许多人都想尝试着发现其中的奥妙,并提出了许多的解释,这些解释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根据弦论宇宙观点提出的弦变说,还有一个是根据上帝之星而提出的上帝粒子说。
弦变说的论点是大灾变和上帝之星让这个星球的物质的基本构成弦态发生了改变,由此才导致了这个星球许多基本规则的改变,支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不过弦论宇宙观在大灾变之前都是属于还有争议的内容,用弦变论的观点来解释大灾变之后发生的一切,似乎可以解释得通,但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不是人可以掌握的东西。
除了弦变说之外,还有上帝之星带来的神秘粒子论。这种论调,也有非常广泛的基础,有许多人支持,这种论调是说上帝之星带来的某种神秘粒子,在照射到这个星球后让这个星球的一切规则发生了改变。支持神秘粒子论观点的人除了爱提到大灾变之前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某些研究成功以外,最爱说的一个比喻就是“缺一理论”——在一个有50张椅子的教室中,如果只坐了49个人,只要空出一把椅子,那么教室里所有的49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变幻他们的位置,因为总有一把椅子空着。这就是大灾变之前这个世界所崇尚的科学规则,这个规则的基础,就是教室里空出来的那一把椅子。那一把椅子让教室里所有人都保持住了某种流动性与可能性。
而大灾变之后,上帝之星坐到了教室里空出来的那把椅子之上,整个教室里原来可以保持住的那种流动性和可能性瞬间就消失了。因为已经没有空的椅子。但上帝之星带来的光芒也让原本局限在教室里的人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让人们看到了自己原本生存空间的局限。看到了教室之外那个所有人原本以为除了黑暗什么都没有的空间里的多姿多彩。
这个观点是最流行的观点。张铁在学校时的博物课老师支持的就是这个观点。按照现在对大灾变之前那个人类世界的研究和理解来说,大灾变之前的人类,在魔族的诱导和人类自我意识的狂妄之下,已经陷入到一个所谓的“科学陷阱”中,那个时候的人类盲目的认为他们所掌握的科学就是这个宇宙唯一的,终极的真理。但事实证明,那时的人类对对科学所产生的疯狂崇拜,从始至终,只不过是一个少数人带着大多数人在玩的一个盲人摸象的游戏。那个象,就是宇宙的全貌与真理,而科学,在宇宙的这个全貌和真理面前,连只手都算不上,只能算得上一根指头,这根指头摸到了大象,于是所有人就相信,这个宇宙其实就是一面把人禁锢的粗糙的,有弹性的墙,人们的生存空间,就取决于那面墙的大小。
科学的最大谬误,根源于人们五官感知和意识的局限。人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触觉能感觉到的,其实都是一段频率很窄的可见光范围内的某种物质的存在形式。这段人们可以感知到的可见光范围内的频率对整个宇宙来说,只是水缸里面的一碗水或者整架钢琴键盘上的一个琴键,科学之手按动了那个琴键,人们听到了声音,于是就把那个琴键当做了整架钢琴。
所谓的科学,只是人们五官和意识探索宇宙的延伸,人们五官和意识的局限,就造成了科学的局限。在最早的时候,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确实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到了后面,特别是大灾变之前的几百年中,所谓的科学,则成为了人们自我禁锢的枷锁,也成为了魔族用来毁灭人类的工具。
那时候的“科学代言人”告诉人们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甚至是整个宇宙唯一的智慧生命……
那时候的“科学代言人”告诉人们大家脚下的这颗星球是实心的,地下除了岩浆和石头外什么都没有……
那时候的“科学代言人”告诉人们所谓的人的全部潜能只是让你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聪明……
那时候的“科学代言人”告诉人们所有人类最初的祖先就是一个闪电打在水上产生的炭基蛋白物,这个炭基蛋白物经过n年的进化后变成了单细胞生物,然后再经过n年的进化后又变成了什么……最后,猿类进化成了人。人类没有历史,没有过去,人类的历史和过去,你走一趟动物园和地质化石博物馆就能看到。
对了,那时候的“科学”还告诉人们你身体内98以上的基因都是垃圾。
人们相信了,于是隐藏在人类之中的魔族很高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