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82章 兴兵伐罪,长门好细腰,姒锦,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div class="contentadv"> 在李桑若临朝时期,方福才为内侍之首,要拿捏一个太妃身边的小内监,简直易如反掌。</p>
“徐永,得罪了方福才,你是怎么活到现在的?”</p>
徐永脸色有细微的变化。</p>
但下一瞬,便是一声冷笑。</p>
“那王妃就得问方福才了。”</p>
冯蕴莞尔:“好呀,送你下去问他吧?你们兄弟一场,他此刻在下头,说不得有多思念你呢。”</p>
她声音清润好听,并无半点狠意,就像是寻常玩笑一般,可徐永却莫名听得毛骨悚然……</p>
方福才也死在缇骑司大牢里。</p>
也是被这个妇人害死的。</p>
徐永慢慢抬头,眼神冰冷地看着冯蕴。</p>
“小人没有做过的事,不论王妃怎么说,小人也不敢承担。”</p>
冯蕴点点头,“有一点你和方福才还是相似的,知道交代了也没有好下场,索性咬紧牙关,得一个忠字。”</p>
徐永:“小人不知王妃在说什么。”</p>
冯蕴转眸一笑。</p>
“你知道得一清二楚。当年熙丰帝驾崩,膝下仅存两个皇子。一位是李太后的嫡子,已在中京薨逝的兴和帝。另一位便是当初养在端太妃身边的秦王,熙丰帝元配之子,当今的陛下……”</p>
“你和方福才交恶,无非掩人耳目。你真正的目的,是潜入芳兰苑,监视端太妃和秦王的一举一动,以保障李氏父女的江山……”</p>
徐永静静地看着冯蕴。</p>
“笑话!我为何要帮李氏父女?”</p>
冯蕴目光冷冽,“你当然不是帮李氏父女,你帮的是方福才。你与他相识于微末,他救你于水火之中,你感念他的恩情……”</p>
说罢她幽幽一声冷哼。</p>
“说来,你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血性之人。方福才的死,让你恨大王,恨我,恨西京朝廷,这才暗地里与邺城朝廷暗通款曲,做出如此疯狂之举……对也不对?”</p>
徐永道:“王妃可有证据?若是没有,红口白牙,也无非是仗势欺人,让小人枉死……要我说,最有嫌疑祸害陛下和太后的人,分明是大长公主和庄贤王……”</p>
他双眼阴阴地盯住冯蕴,又扫过裴獗和韦铮等人。</p>
“谁得利,谁便是凶手。这么简单的道理,诸位贵人,不会须得小人来提醒吧?”</p>
不仅咬死不认,还要挑拨离间?</p>
韦铮没耐性了。</p>
铮的一声,他拔刀指向徐永。</p>
“狗东西,你当我们都是傻子不成?若与你无关,你为何要隐瞒实情?撺掇所有人串供,说陛下是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摔的……”</p>
徐永道:“陛下思念亡母,却不想太后伤心,只允我一人在身侧侍候,小人怕说不清楚,引来祸端,也是为了保命。”</p>
韦铮咬牙:“死到临头,还在狡辩,看来不动大刑,你是开不了口了。来人——”</p>
他声音刚落,冯蕴便起了身,朝裴獗拱手。</p>
“大王,妾看不得这个,不想见血,要先行一步了。”</p>
裴獗嗯声,跟着起来,“走吧。”</p>
冯蕴瞥他一眼,“大王也不等了吗?”</p>
裴獗牵住她的手,回头对韦铮道:</p>
“好好招呼,过完瘾,就别浪费粮食了。”</p>
韦铮一怔。</p>
半晌才明白裴獗的意思,拱手道:</p>
“喏。”</p>
徐永也听懂了。</p>
他跌坐在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突然大吼一声。</p>
“裴獗,冯蕴,你们这对狗男女,会遭报应的。天打雷劈,五马分尸,地狱轮回,生生世世……做鬼我也不会放过你们……”</p>
他知道死期已至,还要饱受活罪,字字句句咬在嘴里,如有深仇大恨。</p>
冯蕴笑着问裴獗。</p>
“他说我们是狗男女。大王怎么看?”</p>
裴獗看她,“我是。”</p>
他平静清淡,浑不在意。</p>
冯蕴伸手揽入他的臂弯里,很是亲近,“大王不想知道,徐永要交代什么吗?”</p>
裴獗道:“他不会交代了。”</p>
要交代早就说了,不会等到现在。</p>
冯蕴问:“那你不想知道,在他背后,到底是何人指使?”</p>
裴獗侧目朝她看来。</p>
“蕴娘方才已经说得很清楚。”</p>
冯蕴抿唇,一抹轻笑划过唇角,转瞬又抿得紧紧,双眼冷冽。</p>
阿元,娘子早晚会为你报仇。</p>
报仇的机会,来得比冯蕴料想中的快……</p>
就在西京朝廷为小皇帝的病情和储君人选各自盘算,互相攻讦,暗地里搞得烽烟四起的时候,一道军情急报,突然从两朝边地传来……</p>
李宗训在邺城招兵买马,养精蓄锐,沉寂了一年以后,突然大兴兵马,同时诏告四海。</p>
自称,“皇权天授,心怀天下者得以居之。今西京朝廷奸佞当道,权臣擅专,令皇嗣蒙难,民不聊生。实乃天谴之兆。”</p>
又称:“邺城有圣君在位,政治清明,百姓安康……为大晋国祚,今举义旗,诛除首恶裴獗,顺天意,正乾坤,救万民于水火。”</p>
并称此次“兴兵伐罪,对百姓秋毫无犯,绝不累及无辜。盼天下有志之士,共襄义举,还大晋一个朗朗太平”……</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