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游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二章 决胜虎牢(1)——虎牢关外破十万,巍巍大唐:开国,燕山游侠,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从武德四年(621年)的三月到四月,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精锐,在洛阳以东的天险要塞——虎牢关,与窦建德的十余万夏国大军,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阻击战。两军阵前,各为其主,打得不可开交。

一个多月的缠斗、阻截以及消耗,窦建德损兵折将,粮道遇袭,大军迟滞于虎牢关,寸步难行。夏军接连受挫,士气低落,将士思归。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十几万大军陷入绝境,窦建德决心铤而走险,尽快结束战争,驰援洛阳,主动与李世民决战。

同样,通过一个多月的消耗战,李世民也看出夏军已是强弩之末,此刻决战,一定可以一战而胜。

因此,李世民、窦建德两方,都在寻找决战的机会。就这样,影响到洛阳之战的关键性战役——“虎牢关决战”,即将正式打响。

那么,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虎牢关决战中,李世民是如何巧妙用兵,凭借不足四千人的玄甲军精锐,以少胜多,一举击溃数倍于己的夏国大军,生擒夏王窦建德,为洛阳之战赢得最终的胜利?而攻取洛阳,破郑灭夏的空前胜利,又对李唐王朝一统天下的大业,产生了怎样重要的影响呢?

首先,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唐、夏虎牢关决战前夕,整个洛阳战局以及两军对峙的大致背景。

前面两回章节说过。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唐高祖李渊为了与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实现大唐定鼎中原的宏愿,委任秦王李世民为统帅,率领十万唐军,东征洛阳,攻打王世充的郑政权。

开战初期,短短数月,李世民率领唐军,势如破竹,王世充接连遭遇败绩,损失数万精兵,河南州郡相继望风而降。不久,李世民兵临城下,猛攻洛阳。坐困洛阳孤城的王世充,只能向河北霸主夏王窦建德求援。窦建德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亲率十余万夏军,驰援洛阳,夹击唐军。

面对两线作战的军事压力,李世民没有自乱阵脚,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两路,双管齐下。一方面,李世民命齐王李元吉、老将屈突通,指挥唐军主力,继续围攻洛阳,不让王世充出城与夏军会合;另一方面,李世民则亲统三千五百玄甲军精锐,赶在窦建德之前,抢占虎牢关,截击窦建德大军。

和窦建德在虎牢关对峙了一个多月,李世民巧妙结合了游击战、运动战的战术,采用缠斗之策。结果,窦建德和他的十几万军队,被李世民麾下不足四千人的玄甲军,牵着鼻子走,折腾得筋疲力尽,逐渐丧失斗志。

因此,直到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夏军军中的厌战情绪,日益弥漫,人人都不愿继续打下去了,归心似箭。在这种情况下,决战势在必行,窦建德没得选择。若不与唐军决战,夏军困于虎牢关,粮草不济,军心不振。早晚有一天,十余万大军,即使不被李世民击败,也会从内部自动崩溃,甚至是不战而败。

窦建德迫切地希望决战,正是李世民一直期盼的事情。这场大战,李世民筹划许久,为的就是此刻。在李世民看来,一个多月的缠斗,十余万夏军,早已变得兵无斗志,将无战心。

可以说,现在的窦建德大军,就是一只只病虎;而李世民与他的玄甲军,却是一群张着血盆大口的野狼。所谓“猛虎难架群狼”,更何况是一帮病虎。

所以,决战虎牢关,也是李世民的心之所向。因为此时此刻,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窦建德急躁冒进,而夏军将士又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趁着这个机会,李世民部署唐军,因地制宜,设下层层埋伏,顺势反攻,定能一举击溃窦建德主力。同时,还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窦建德、王世充两股劲敌。

关系到洛阳之战最终胜负的“虎牢关决战”,即将来临。唐、夏双方,都做好了战前准备,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这一战,关系到天下的未来走向,也关系到各自政权的生死存亡。胜的一方,必将成为天下之主;败的一方,则会死无葬身之地,更不要说是号令天下,平定四海了。

对于决战,窦建德还是非常有信心的。虽然,与李世民在虎牢关对战的一个多月,窦建德连连失利,没有讨到任何便宜。可是,窦建德毕竟占据兵力上的优势,他麾下有足足十余万大军。反观李世民,他能调动的兵马,仅仅不到四千人的玄甲军。所以,从兵力对比上,窦建德对唐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尽管,数次前哨战中,李世民不断取胜,斩获颇多;但如果真的要和夏军决战,他的兵力还是太少了。兵力悬殊,敌众我寡,这种情况下,能否成功击败夏军,尚且是一个未知之数。

不过,这对李世民而言,并不算什么。从李世民以往的作战经历来看,无论是浅水原之战大败薛仁杲,荡平西秦政权;还是收复河东失地,消灭刘武周、宋金刚势力;包括此番陈兵洛阳城下,北邙、青城宫数战击破王世充主力。哪一场战役,不是以少胜多,创造奇迹。所以,十余万夏军,在李世民眼中,根本不在话下。

更何况,李世民具有必胜的信念与把握。就纯粹的兵力对比来说,唐军的确人数不多,处于劣势。可是,若论两军实力,夏军此时军心不稳,军纪涣散,完就是一支疲惫之师;唐军则不同,玄甲军在李世民的带领下,本身就是第一强军,再加上以逸待劳,军士气高涨,磨刀霍霍。

一支烂军,一支强军,两相对比之下,孰胜孰负,似乎已经提前注定好了。所以,李世民的自信,不是狂妄,而是他有自信的资本。别说窦建德有十几万大军,即使他有百万之众,李世民照样坦然无惧,来多少,灭多少。

决战一触即发,李世民、窦建德两个人,都卯足了劲,都想一口吃掉对方,那得看看谁技高一筹。其实,李世民早就发现,窦建德已经走入了一个极端,不计成本地急切求战。既然如此,李世民索性就好好陪他玩玩,吊吊窦建德的胃口,给他设一个更大的局,牢牢地套住窦建德。

这个更大的局是什么呢?上一章节的最后提到过,诱使窦建德主动出战。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一,李世民率军北渡黄河,南逼广武,打探敌情,趁机留下1000余匹战马,假装在黄河岸边放牧,引诱窦建德上钩。而后,当天晚上,李世民返回了虎牢关。那么,窦建德上当了吗?上当了。

前文不止一次说过,窦建德此时的心理,无非就是立刻和李世民决战,冲破唐军的虎牢关防线,快速赶到洛阳,夹击唐军主力。或许,窦建德知道,黄河岸边的那一千多匹战马,就是李世民抛出的诱饵。但是,他还是想都不想,义无反顾地去咬这个诱饵,掉进了李世民挖好的陷阱里。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初二,也就是李世民黄河牧马的第二日,窦建德率领夏军主力,倾巢而出,部拔营,与唐军决战。根据史书记载,夏军这次出兵,声势尤为浩大,正如其当初从河北驰援洛阳一样:

建德果悉众而至,自板渚出牛口置陈,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行而进。(《资治通鉴》)

当时,窦建德率领部夏军主力,倾巢出动,力进攻,自板渚出牛口,排兵布阵,北靠黄河,西临汜水,南连鹊山,阵形南北绵延二十里,擂鼓之声震天动地,一路向西挺进。

十几万夏国军队,大张旗鼓,高调出兵,其目的就是为了震慑唐军,对唐军形成大兵压境之势。

夏军来势汹汹,看架势,是要和李世民拼命的样子。虽然到了这个时候,跟随李世民一起来到虎牢关的唐军将领,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但是,他们也没见过这么多的夏军,呼啸而来。所以,唐军诸将心里不免有些发怵,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人人面有惧色,如临大敌。

面对大兵压境,诸将恐惧的危急关头,李世民临危不惧,再次展现了自己的领袖魅力。只见,李世民领着数名贴身骑兵,登上一座山丘,瞭望敌情。不一会儿,李世民转过身来,对诸将耐心分析道,实际上也是最后的战前动员:

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追而击之,无往不克。吾与公等约,必以午时后破之。(《旧唐书·太宗本纪》)

这段话中,李世民提出了自己的应敌之策。他准确地判断出,窦建德自从崛起于河北以来,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大的劲敌。这样一来,必然会让窦建德目空一切,眼高于顶;如今,窦建德倾巢而出,率众来攻,军队之中却喧嚣不止。由此可见,夏军之中,毫无政令,纪律可言。而且,夏军是在逼近城池的时候,才结成阵形,更能说明,他们的轻敌之心。

针对夏军的军纪松散,骄纵轻敌,李世民认为,唐军目前最稳妥的战术,那就是按兵不动,切不可轻举妄动。唐军按兵不动,严阵以待,一点点消磨掉夏军的嚣张气焰。等到夏军气势衰竭,士卒饥饿之时,自会主动退却。届时,唐军大举尾随追击,中午时分,定能大破夏军。

果然如李世民所料,窦建德根本没有把这支不到四千人的大唐玄甲军,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自己手握十余万兵马,具有绝对优势,泰山压顶,唐军若要抵挡,简直就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但是,窦建德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夏军兵多,大如牛;唐军兵少,小如钉。牛和钉相撞,却未必撞得过钉子。况且,轻敌乃兵家大忌。窦建德这样轻视自己的对手,终究会为此付出代价。

很快,轻敌的窦建德,主动向唐军发起进攻。怎么回事呢?窦建德集结军中三百骑兵,由他亲自率领,渡过汜水,进逼唐军大营,距离唐营仅仅一里,也就几百米远。紧接着,窦建德遣使前往唐军大营,面见李世民,与其约战,让李世民也挑选数百锐士,和自己真刀真枪地打一仗:“请选锐士数百与之剧。”

李世民何许人也,他不是被吓大的。区区三百夏军骑兵,就想把他这位大唐军神震慑住,那是不可能的。李世民一看,好,你想要打,咱们就打打看。于是,李世民派遣麾下大将王君廓,率领二百长槊兵,出营迎战。

王君廓率领两百精兵,迎击窦建德的三百骑兵,与其正面交锋。战斗异常胶着、激烈,唐军乍进乍退,几乎和夏军在短兵相接。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不分胜负。两军战成了平手,一时难以消灭对方,便各自鸣金收兵,引军退下。

按道理讲,玄甲军的战斗力,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想当初,洛阳城下,青城宫一战,王世充的数万江淮劲旅,被仅仅数千人的玄甲军精兵,杀得几乎片甲不留;同样,初到虎牢关的第一战,李世民也是以五百玄甲军骁骑,层层设伏,以少胜多,一举击穿五、六千人的夏军精锐骑兵,斩首三百余级。

为什么这次的作战,曾经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的玄甲军,一反常态,竟然与区区三百夏军,打了个平手?显然,李世民是故意的,这是他的障眼法。真要打起来,以玄甲军的战斗力,别说三百夏军,就算是三千夏军,亦不在话下。

然而,这并不是李世民的战略意图。先前,关于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窦建德主力,李世民早就定下了一个原则,按兵不动,消磨掉夏军的锐气。所以,李世民指示大将王君廓,让玄甲军故意示弱,不要将真实的实力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使得窦建德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唐军已经到了极限,从而麻痹大意,放松警惕,有利于唐军发起线反击,彻底击溃夏军主力。

唐、夏两军,在虎牢关决战的前哨之中,打了个平手,不分胜负,各自鸣金收兵。就在此时,两军阵前,却发生了一个意外的状况,顿时给了窦建德和夏军将士当头一棒,令其士气重重受挫。

两军虽然暂时收兵,但是,此时此地,在夏军阵前,有一个人依然在耀武扬威地显摆,谁呢?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可能有人会有疑问,王世充的侄子王琬,不好好待在洛阳城中,为什么会出现在窦建德军中?

前文说过,唐军主力在李元吉、屈突通的率领下,围困洛阳,王世充坐困孤城,突破不了唐军的外围封锁,内心无比焦灼。而且,窦建德的十几万夏国援军,又被李世民拖在虎牢关,无法脱身。

万般无奈之下,王世充只得投鼠忌器,派出两个使者王琬、长孙安世,连夜出城,前去虎牢关夏军大营,请求窦建德赶快和唐军决战,驰援洛阳。其中,王世充的侄子王琬,正是两个使者其中之一。

王琬、长孙安世来到夏军军中后,当时,凌敬正向窦建德献“围魏救赵”之计,绕过李世民精锐,渡过黄河,袭取李唐河东之地,压迫关中防线。因此,王琬、长孙安世二人,上下打点,花费重金,贿赂夏军的重要将领。故而,夏军诸将一致排挤凌敬,怂恿窦建德出兵决战。在诸将的撺掇下,窦建德头脑一热,决定和李世民决战。

正因如此,王琬才出现在夏军军中,参与了和唐军的虎牢关决战。毕竟,郑、夏两国,目前是一条船上的盟友。虽然,郑国没有能力派出军队,配合窦建德的作战。但是,面子工程还是要做的,王琬留在夏军军中,就是郑国表面上做做样子罢了,证明两国结盟御唐的诚意。

所以,当两军收兵之后,王琬仍然在阵前耀武扬威,迟迟没有回去。问题是,王琬的行为,过于张扬了。他胯下的那匹战马,便是以前隋炀帝的御马,长得高大威猛,骨骼雄健。而且,王琬身上穿的铠甲,也甚是光鲜亮丽。这身行头,特别容易成为唐军的靶子。果然,王琬的厄运,很快就来了。

唐军收兵回营,不一会儿,李世民偶然出营巡视,观察敌方军情。结果,李世民一眼就看见了在阵前显摆的王琬,心里非常不爽。特别是,王琬胯下的那匹宝马,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要知道,李世民尤其钟爱宝马良驹,看到王琬的坐骑,不免有些心动,随口说了一句:“彼所乘真良马也。”

这也许就是李世民随口一说,发出的一句感叹罢了,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人却放在心上,谁呢?猛将尉迟敬德。当时,李世民出营巡视,尉迟敬德随行左右,护卫秦王安。

听到李世民脱口而出的一句,那家伙骑的真是一匹好马。尉迟敬德立刻来了兴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当即主动向李世民请缨,拍着胸脯保证道,大王请放心,末将马上前往,帮您把那匹宝马夺过来。

一看尉迟敬德要前往夺马,李世民这才反应过来,赶忙上前阻拦,说:“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意思是,我就是随口说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马再好,也没有一个勇冠三军的大将重要。我身为大唐的三军主帅,怎么会因为区区的一匹马,而让一员大将无端丧命呢!

这还真不是李世民杞人忧天,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王琬处于前沿阵地,身后便是夏军主力。如果尉迟敬德直冲过去,惊动了敌营中的夏国大军,招来对方的疯狂反扑。到时候,不光是尉迟敬德会白白送了性命,整个唐军战线也会受到冲击,将会打乱李世民的作战计划与军事部署。

谁知,李世民越是这么说,越能激起尉迟敬德的争强好胜之心,自己还偏要夺下那匹马,献给秦王。所以,尉迟敬德没有听从李世民的规劝,与自己的两个助手高甑生、梁建方,策马扬鞭,三骑猛然冲杀,直奔王琬而去。

由于王琬的靠近前沿,位置比较凸出,再加上尉迟敬德是突然冲来,王琬自然没有防备。再加上,尉迟敬德是那样英勇的一员猛将,王琬岂是他的对手。因此,没等王琬回过神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被尉迟敬德一把揪下马来,当场生擒。然后,尉迟敬德裹挟着王琬,连带着那匹马,扬长而去,返回唐营。

尉迟敬德这一连串的动作,把所有夏军士兵都惊呆了。他的速度也太快了,根本来不及派兵拦截,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尉迟敬德绝尘而去,生擒王琬回营。看到尉迟敬德得胜归来,李世民总算松了一口气,遂又委派尉迟敬德,前往黄河北岸,收拢留在那里的1000余匹牧马。等到尉迟敬德回来后,李世民下令,整军出战。

那么,尉迟敬德为什么要执意生擒王琬,夺取良马,甚至连李世民的劝告都不听了?并非只是简单的逞逞英雄,彰显个人的武力值。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摧破敌胆,重挫敌军士气!

众所周知,两军对垒,斩获、杀伤敌军再怎么多,也没有比生擒或杀死敌军主将,对敌方士气的打击,来得更直接。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百万军中取敌首,正是这个道理。

尽管王琬不是夏军阵营的将领,但他毕竟是王世充的亲侄子,何况此时身处夏营,也算是夏军的一份子。故而,王琬的被擒,对于郑、夏联军的打击,尤其是对夏军士气的打击,格外沉重。本来,夏军此时已是一支疲劳之师,现在又遭到这样的重击,军上下的沮丧,可想而知。

虎牢关决战前夕,夏军前哨作战失利,与唐军战成平手,毫无进展;盟军将领又被生擒,士气受挫。战场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不利于夏军。但是,话说回来,尽管如此,窦建德依旧占据着绝对优势,他手上兵力雄厚,大兵压境,逼迫不到四千的玄甲军。只要和李世民耐心打下去,窦建德未必不能取胜。

不过,正应了那句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李世民的道行,还是比窦建德要深。他早就找到了对付窦建德的妙招,绝不会让窦建德得意太久。只不过,时机还没有成熟,一旦成熟,李世民便会一举收网,一击命中,彻底灭掉窦建德的所有精兵主力,将夏国政权了结在虎牢关。

终于,虎牢关真正的决战,还是最终开启。这场针对窦建德的棋局,也到了收官的时候了。

李世民坚持按兵不动,不与夏军主力正面交锋,故意吊着窦建德。这样一来,李世民坚守不战,窦建德便无法与唐军决战,也无法快速从正面突破虎牢关,甩开李世民的纠缠,赶赴洛阳。更关键的一点是,虎牢关的战事不能再拖下去了,如果继续和唐军在虎牢关干耗,军心、士气必然会被完耗尽,彻底失去战斗力,失败是早晚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诗酒浮生随想录

诗酒寄浮生

最强系统仙帝

雨后余声

明撩!暗诱!偏执大佬每天求亲亲

宁清许

LOL:老东西,爆金币吧!

打上月球

虐文女主进入逃生游戏后

小酒不秃头

群星:星海霸主

一夕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