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七十一章 官爵,举汉,反听,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表何许人?相信世上没人比曹操更清楚了,当年他雄心万丈,挥师南征,结果面对刘表、张绣联军,几番交手,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反而损兵折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皆死于乱军之中,至今想来,仍感到痛彻心扉,不能释怀。
而今刘表盟友从张绣换成了“有雄才而得众心,万人敌关羽、张飞为之爪牙”,被曹操视为心腹大患的刘备,二者联合,连曹操心里亦忌惮不已,结果居然也挡不住刘景全力一击?!
更让曹操震惊的是,刘景在与刘表、刘备大战期间,竟还有余力对付张津,而且一战就干净利落的除掉了张津,伪署刺史太守,吞并交州之心,昭然若揭。
数月以来,袁绍病死、刘表职贡,曹操环顾天下,除了韩遂、马腾,尽为小儿辈,几乎无一抗手,以为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事实证明,曹操有些小觑天下英雄了,眼下他就被袁尚、袁谭、高干等小儿辈逼得束手无策。
如今曹操受阻于黎阳,看不到平定河北的希望,刘景又强势崛起于南方,其南枭张津,北灭刘表,雄踞荆、交,甲兵十万,虎视中原,一想到自己日后将要面对这样一个难缠的对手,曹操就感到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曹操不停揉着太阳穴,以缓解头痛,可惜却收效甚微,对后再一旁的许褚道:“仲康,速招诸军师、祭酒,来孤帐中议事。”
“诺。”许褚应命出帐。
不一刻,荀攸、郭嘉、程昱、董昭、贾诩等谋臣相继到来。
曹操被头风病折磨得心浮气躁,实在没有开口说话的心情,直接递出书信,让他们自己看。
一众谋臣全都是当世人杰,才智超绝,算无遗策,然而在看过信后,无不面露惊异之色。
又是刘景!似乎从他们第一次听到刘景的名字起,后者就在不断突破他们心底的评价。
这位市井走出的枭雄,从一县之地,到称霸荆交二州,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崛起之速,纵使光武取河北,也不过如此了。
一直默不做声的曹操终于打破了沉寂,叹息道:“今北方未定,刘仲达又起于南方,威胁更甚于刘表、刘备,如之奈何?”
荀攸作为曹操的谋主,首先道:“刘仲达初定荆州,便立刻遣使诣许职贡,尽管他只是为获取名义,以稳定荆州,未必是真心忠于国家,却也可看出他无意与明公为难,南方暂时无忧。”
荀攸看了曹操一眼,又道:“明公当专务北方。当初袁绍合四州之众,马步十万,大举南侵,声势浩大,天下震怖。明公以盈万之旅,相峙官渡,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遂以弱胜强,大破袁绍,威震华夏。”
“今大军受阻于黎阳,不过是一时之困,袁尚、袁谭才能智略远不及乃父袁绍,彼此又不能和睦,只因明公威逼,才勉强联合在一起,时间一久,必生龌龊。届时明公尽起精锐,分而击之,乘胜席卷河北,如反掌耳。”
荀攸显然是想重复官渡之战故事,对敌人采用拖字诀,一直拖到对方生变,而后一战而定。
郭嘉眉头深锁,第二个发言:“昔日孙策粗定江东,便有阴袭许都之意,刘景未必没有此心,他若趁我等在北,勾结袁氏,出兵宛、叶,窥视许都,后果不堪设想,明公不可不防。”
郭嘉继续道:“诚如军师所言,袁尚、袁谭兄弟遘恶,势难相容,又有逢纪、郭图、辛评等从中挑拨,久必反目。然袁尚、袁谭兄弟素畏明公虎威,急之只会逼其等死战,缓之则自乱。不如就此回军,南备刘景,西御高干,待袁尚、袁谭兄弟爆发内讧,再出兵河北,可收全功。”
曹操认为荀攸、郭嘉说的各有道理,不过他更倾向于荀攸的建议。
要知道,他出兵前可是抱着一举而下河北的心思,奈何事不遂人愿,他亲将数万兵马,跨河北上,鏖战二十余日,损兵折将不说,寸土未下,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他岂能甘心?
曹操否决了郭嘉的建议,说道:“孤受国家之命,督六军以讨逆贼,河北士民皆翘首以盼王师,今贼子尚未授首,若就此退军,何以服人心?”
曹操坚持不退军,随后将话题引到刘景身上,“刘仲达上表自称替国家除掉了逆贼刘表,刘仲达在信中为麾下请功,对自己只字不提,孤却不能无视之,诸君以为,朝廷当如何奖赏?”
刘表数月前遣使面见曹操,表示臣服,已非国之逆贼,不过刘表现在已死,曹操又要安抚刘景,只能被迫承认其诛贼之功。
贾诩建言道:“明公可名重而实轻。”
什么是名重而实轻?就是给予其高官显爵,而不授实权。
曹操略一沉吟,既然抱着安抚刘景的意思,那就不能不加以厚赏。“刘仲达现任安远将军,汉昌亭侯,此番立下大功,可拜为安南将军,封汉昌县侯。”
安远将军乃杂号将军,而安南将军尽管比不上刘表的镇南将军,却也是名号将军,并且由亭侯升为县侯,赏赐不可谓不重。
而刘景为麾下文武大肆请官,包括僭越推荐武陵人潘濬为交州刺史,曹操也全部照准。
曹操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大方,是因为刘景完全可以不理朝廷,自己私署官职,曹操当初未迎天子前,可没少这么干。
刘景愿意向朝廷请命,无疑是一种态度,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曹操当然不会轻易拒之。
曹操也不是毫无原则的迁就刘景,安插起钉子来也是毫不手软,如荆州刺史一职,他肯定不会交给刘景。
当然,就算曹操任命荆州刺史,也没办前往襄阳赴任,只能将治所放在他所控制的宛城。不过刺史毕竟是荆州名义上的主管,可名正言顺插手荆州事物,就如扬州刺史刘馥之于江东。
曹操询问众谋臣道:“刘表已死,荆州出缺,依诸君之见,谁可为刺史,为国牧守南土?”
此时荀攸脑海中登时闪过一个人选,向曹操推荐道:“宛令,颍川杜(袭)子绪出于名族,才称当世,历任南阳诸县,熟悉荆土、人情,可为荆州刺史。”
“尤其难得的是,杜子绪早年间避乱长沙,识刘仲达于微时,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情谊。旁人出任荆州刺史,刘仲达或有不喜,杜子绪若为荆州刺史,刘仲达必不会反对。有杜子绪居中调和,将极大降低冲突风险……”
曹操被荀攸说服了,杜袭确实是当前荆州刺史的不二人选,当即决定迁杜袭为荆州刺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