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不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0260章:君臣不合,请找苏良;久晴不雨,赵祯祈雨!,我在大宋做台谏官,上官不水,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众臣齐齐拱手,心中对官家的尊崇又增加了几分。</P>
这份心胸气度,实乃圣君所为。</P>
“那……今日便议到这里吧,散朝!”赵祯说罢,便离开了大庆殿。</P>
官员们纷纷散去。</P>
待出了大庆殿,文彦博、张方平、吴育等相公都来到苏良面前,道“景明,你到底是如何做到的?”</P>
苏良微微一笑,道“保密!”</P>
保留一定的神秘感,才能让自己在朝堂拥有更多话语权。</P>
苏良知晓作为台谏官要耿直。</P>
但更知晓,要想在朝堂地位稳固,必须要让别人看不透自己。</P>
如此一来,别人才不敢轻易招惹他,才能够减少更多麻烦。</P>
群臣虽没打听到苏良劝谏的内容,却明白了一个道理君臣不合,请找苏良。</P>
其实,苏良的谏君内容并不复杂。</P>
他只阐述了两个事实。</P>
其一,此事若交给百姓评判,绝对是赵祯输理。</P>
因为筹建一万重骑兵,相当于再养二十多万步兵,在当下确实是劳民伤财。</P>
若三年无战,民间绝对是骂声如潮。</P>
赵祯尤为在乎百姓对他的看法,也自知坚持此事的缘由是私大于公,故而细想后,便不会再固执。</P>
其二,此事之争,认错才是赢家。</P>
认错不但能得贤君之名,还能先培养五百重骑兵,而后缓缓图之。</P>
赵祯深知为君之道。</P>
经过苏良略加提醒后,自然知晓如何做才更有利于皇权稳固,更有利于大宋江山稳固。</P>
苏良能解决此事,源于他非常了解赵祯,不但了解他的性情,更了解他的处事逻辑。</P>
……</P>
三月十六日,天晴不雨。</P>
三月十七日,天晴不雨。</P>
三月十八日,天晴不雨。</P>
……</P>
田地干旱,麦苗缺水,旱情越来越严重。</P>
若三月份一直不下雨。</P>
整个京东路、河北路、开封府这一季的庄稼恐怕就要绝收了。</P>
三司使王尧臣一脸绝望,不时望向天上耀眼的太阳,喃喃道变法一年所得恐抵不上一场旱灾所失,真是太难了!</P>
开封府的百姓们开始使用各种方式求雨。</P>
有请道士驱旱魃求雨,有寻巫师以舞求雨,有将蛇、蜥蜴、青蛙放在龙王庙或城隍庙求雨……</P>
方式多种多样。</P>
与此同时,民间开始传出一些流言。</P>
其中传播范围最大,百姓相信最多的便是此番旱情乃是全宋变法违背祖宗之言所致,故而上天给予警示,必须立即停止变法,不然灾害可能更加严重。</P>
在当下,这样的传言特别能令人信服。</P>
不但百姓相信,读书人、士大夫官员们,甚至当今的官家都相信。</P>
因为“天人感应”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P>
皇帝违背天意,上天便降下天谴;若开创太平盛世,上天便会降下祥瑞。</P>
诸如像地震、星变、水灾、旱灾、蝗灾等。</P>
皆为天谴。</P>
皇帝除了要解决问题。</P>
还要深刻反省,纠正为政得失,甚至写罪己诏。</P>
苏良听闻这些流言后,第一反应是先找到王安石,让他尽量少说话。</P>
若王安石再将那句“天变不足畏”讲出来,恐怕就要真的要被贬出开封府了。</P>
当下。</P>
苏良要普及“天灾乃自然之象,与人事无关”,根本不可能。</P>
……</P>
三月二十日清晨,赵祯再次下诏。</P>
将在三日后再次祈雨。</P>
这已经是赵祯本月来第三次祈雨,若再不下雨,那他恐怕就要真的写罪己诏了。</P>
甚至变法进程都会受到重大影响。</P>
旱情。</P>
对江山社稷的破坏性实在太大了。</P>
当年,宋太宗执政之时。</P>
开封府曾受到旱灾与蝗灾的双重破坏。</P>
太宗皇帝多次祈雨而不得,最后恼怒之下,写了一封诏书给首相吕蒙正。</P>
“天谴如是,盖朕不德之所致也,卿等当于文德殿前筑一台,朕将暴露其上,三日不雨,卿等共焚朕以答天谴。”</P>
意思是天谴降临,是朕失德,若三日后还不下雨,伱们就把朕焚之祭天。</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