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秋收和翻身的胡亥
小兵王2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5章 ,秋收和翻身的胡亥,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小兵王2,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叔孙通却道:“要是天下都实行四个时辰工作制,那就相当于所有人都没有吃亏,天子顾虑还是有道理的,从我大汉弄出水利纺纱车,纺织机开始开始,整个天下的增加的布匹产能何止十倍,要是不提升工匠待遇,真有可能提升出现陛下担忧的经济危机。”</p>
伏生摇头道:“这话我不信,这天下只有缺货物的时候,哪有货物卖不出去的时候,陛下这太杞人忧天了。”</p>
孔鲋想了想道:“为师也不相信会出现这样的事情。”</p>
对于只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孔鲋两人来说,经济危机有点太违反他们的常识了。</p>
叔孙通道:“但这事情我们不支持陛下,墨家就会支持陛下,现在关中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丞相的论战上面去了,却没有发现墨家这段时间也是动作不断。”</p>
孔鲋和府生一脸奇怪的看着叔孙通,这段时间墨家有什么动作吗?</p>
叔孙通道:“一个月前,秦巨子招收了3名女墨者,分别叫封梦,向莘,赵宓,她们都是长安城纺织女工。”</p>
孔鲋愕然道:“秦巨子不怕流言蜚语?”</p>
即便这个时代的封建礼教不像后世那样严苛,但收女弟子这种事情还是极其少见的,更不要说这样明目张胆的收了。</p>
叔孙通苦笑道:“墨家收了这三个女弟子之后,只两个月时间,整个长安城有一半的纺织女工都成为墨家的拥护者,上千女工都成为候补墨者,墨家在长安城的势力大增。”</p>
说着叔孙通拿出五月的《墨子月报》道:“老师,您看看上面的文章。”</p>
孔鲋和伏生一起观看。</p>
上面说的都是一些墨家帮助工人的事迹,当然大部分都是纺织女工,帮助纺织女工拿回自己的俸禄,又或者为女工撑腰,逃离的原生家庭,还有墨子帮助被欺负的女工把作坊主送进监狱的。</p>
总之以前长安城的纺织女工被作坊主欺负,被家人欺负,因为人单势薄,难以反击,但现在他们却有了墨家的保护了。</p>
两人奇怪道:“这些文章有什么问题吗?”</p>
叔孙通无奈道:“这问题问题不大,关键是墨家找准了他们发展的方式了,墨家要继续这样做下去,我儒家只怕会被他们超越了。</p>
天下的工匠多达百万,而且在还快速增加,要是这些人都成为了墨者,即便是拥戴者,墨家势力也会变得极其强大。再加上朝廷要以产业为天下的根本,继续让墨家发展下去,只怕墨家要独霸天下了。”</p>
儒家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的显学,也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属于他们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孔夫子说的有教无类。</p>
这里儒家说两句好话,战国时代的儒家还是极其先进的,当时各大学派当中,道家是属于贵族的精英学派,法家大部分也是家学,教导的弟子非常少,墨家在战国三分之后就没落了。</p>
只有儒家各大学派,都在拼命扩张他们的弟子,在有教无类的学术理念下,养猪的,放牛的,甚至奴隶,只要肯学儒家都愿意教导,知识快速向下兼容,导致天下一大半的士子都是儒家之子弟。</p>
叔孙通真正担忧的是墨家就有这样的趋势了。</p>
孔鲋笑道:“墨家发展,我儒家难道就没有发展,学派的发展终究要靠自己努力的。老夫今年已经七旬有余了,今年上计之后,老夫就正式向朝廷请辞,到时候老夫举荐你成为大汉的宗正。”</p>
叔孙通惊愕道:“老师您身体康健,何必如此早的退休?”</p>
孔鲋道:“再不退下来就要被人嫌弃了。官员退休制度虽然是丞相提出来的,却也是天子之意。”</p>
而后孔鲋严肃道:“大汉的礼仪已经被天子改的乱七八糟了,但此时的天下仍处于巨变当中,究竟哪条礼仪符合现在的天下,哪条礼仪又不符合当世,这点为师也不清楚,为师希望你成为宗正之后,能够完善大汉的礼仪制度。”</p>
叔孙通严肃道:“诺”</p>
而后孔鲋看向伏生道:“大汉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天子对教育的重视也越来越强,现在光朝廷雇佣的夫子就有好几万人,为兄打算向天子提议,把教育提升到九卿等级,师弟你为教育令。”</p>
伏生道:“多过师兄。”</p>
孔鲋对两人道:“教书育人才是我儒家的根本。只要大汉继续大兴教育,我儒家就不会衰落。”</p>
大汉五年九月十三日,关中。</p>
观中的秋日也是极其炎热,万里无云,没有一丝微风。</p>
但是是关中的百姓却喜气洋洋,辛苦一年终于到了粮食收获的季节,今年风调雨顺,加上关中很多村里都贷款修建了小水渠,水车等农业增产的工程,关中的粮食普遍丰收。</p>
对于秋收,大汉朝廷是极其重视的,天子下令,由廷尉,御史大夫府牵头,禁军还派遣了两营士兵作为护卫,三方组成督察队,下到大汉各郡县的收粮点,监督百姓纳粮。</p>
而这其中关中更是天子的重点,几乎每个乡都会有督查队严密监管。</p>
只要有百姓状告地方府衙多征税,这些督察队马上关押住县乡的汉吏,等待随后的查处,而督查队则接管秋收事务。</p>
今年还有新的变化,关中几个多月的论战,除了成就张良的威名,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关中报业大发展。</p>
在论战之前整个天下只有三家报刊,每家都有大量的支持者维持月报的发行量,士林当中看到发行月报的不是大汉朝廷,就是法家,墨家这样的学派巨头,自然把月报神圣化了,这个时代书读没有几本,很多人直接把月报看成是书籍,对上面的内容更是深信不疑。</p>
但论战之后天下人发现,月报这玩意也没什么神圣性的,只要有钱,再去朝廷登记,缴纳一笔保证金,就可以刊发。</p>
最重要的是,只要创办了月报,就可以把自己的文章登在月报上,让天下人知道。这对想要名垂青史,成为诸子之一的学者诱惑太大了。</p>
要知道即便当初他们和张良论战,也不是谁都有资格把自己的文章放在月报上,让张良来骂。即便是挨骂那也是要讲学问,讲资历,那些年轻的博士,他们的文章还不够格登上月报。</p>
而只要自己开办月报,那么想登自己的文章就轻而易举了,于是长安城的月报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半年时间增加了几十家月报,大汉的记者正式突破了上千人,关中文化界一片繁荣热闹的场景。</p>
但月报多了,竞争压力自然也就大了,这个时代印刷的成本太高了,又没有点开广告科技树,大部分的月报成本都非常高,没有财主在后面支持,没有官府支持,没有足够的读者购买,月报普遍活不过三个月时间,于是很快大汉的月报又跌落到只有十几家的情况。</p>
就这活下来的十几家还有不少是有交易的。</p>
在长安城很多博士一把年纪,学问高深让人钦佩,现在却也不得不求助,大汉新的暴发户来投资自己的月报。</p>
而在大汉因为纺织业,制糖等行业大发展,也有很大一部分爆发户有钱,当他们看到如此学问宗师都求自己,内心激动之情可想而知,拿出几十万钱,同时把自己家的傻儿子介绍到宗师门下求学,于是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p>
面对这种场景,徐凡就差骂他们是傻逼了,报纸是这样发展是吗?</p>
我最开始要你们做布衣御史,你们都忘记了,一个个都待在富裕的长安城当中,能找到什么新闻,没有新闻如何吸引百姓。</p>
于是此次秋收,徐凡召集所有月报的主编,让他们去乡村采风,监督汉吏秋收粮食。</p>
而且为了不让他们和汉吏狼狈为奸,徐凡还重金悬赏,每抓捕到一个贪赃枉法的汉吏,朝廷奖励报刊1万钱。</p>
面对金钱的诱惑,这些月报主编大量派遣年轻的记者,进入关中乡里,中原乡里。</p>
年轻气盛的他们并不知道这其中的金钱交易,他们怀揣梦想,决定做一名布衣御史,为民请命,甚至有一些士子还怎么跑去便宜的乡村,大汉的第一代记者终于有几分他记忆的样子了。</p>
每年秋收对大汉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考试,整个大汉朝廷从上到下都经历极其强大的压力。</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