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 本地主义,诸国伐唐!
花非花月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81章 本地主义,诸国伐唐!,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花非花月夜,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朝廷将他调到河西这片自古就民风比较彪悍的地区,河西节度使所统率的军队,要防备来自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敌人,担任河西节度使以来,他完成的都很好。</p>
但朱温不满足,因为他能看到自己的仕途已经基本上到顶了,他已经基本上不可能再上升了。</p>
一镇节度使,再往上升就要入朝为相,或者入朝成为正三品的大将军,成为天子的近臣,但朱温没有那样的关系,而且他一直都在外统兵,哪里能做得了宰相。</p>
对于朱温这样的人来说,意识到这一点是很可怕的,但现实如此,大唐最不缺的就是有能力的人,不要说他区区朱温,大唐第一高门贵族,关系通天的洛氏子中,都有人一辈子在外做官,没能入朝。</p>
后来朱温意识到大唐的情况不太好了,因为朝廷连续多年裁撤军队的人数,这是明显的财政情况不好,朱温知道这一定是因为天灾,导致朝廷大量的粮食都用去赈灾。</p>
作为不生产的士卒,朝廷已经无力供养,只能暂时裁撤,但朱温没有这么做,在河西这片土地上,节度使衙门毋庸置疑是最强势的部门。</p>
朱温认为养兵才是最重要的,现在这种情况,万一以后有什么变化,手里没兵可不行。</p>
在这种指导思路下,河西的百姓生活自然比其他地方的更差,死的人更多,但朱温并不在乎,他是极其传统的封建军阀心态,尤其是旁边的陇右节度使李茂贞,也这么干,他就更不觉得有什么了。</p>
李茂贞的地盘更靠近洛阳,就算是出什么事,也是李茂贞先出事,况且河西上下被他打造的如同铁桶,上上下下都拿到了好处,朝廷根本就不可能知道这里的事情。</p>
当来自洛阳的勤王令来到河西的时候,朱温深深的吐出了一口气,他竟然露出了笑容,虽然他读过书的不是特别多,但是历史上发下勤王诏令的情况,基本上都是朝廷顶不住了,才会这么干。</p>
而接受勤王诏令的臣子,在后面基本上也都是位极人臣。</p>
“等待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本公就知道,连续的天灾,没有任何人能撑得过去,大唐虽然强盛,但这么多年的天灾,依旧会崩溃。”</p>
朱温的妻子张氏是个聪明贤惠的女人,曾经参加过科举,还中了举人,只是后来因为科举改制,导致她最擅长的东西,不在科举中,后来就没有再参加科举。</p>
听到朱温的感慨,她深深的忧虑道:“大唐养士三百年,列位先帝都有恩德,这天下之间,愿意为大唐赴汤蹈火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现在掀起反旗,只怕是会给他人做嫁衣啊。”</p>
朱温闻言却笑道:“为夫可不是要掀起反旗,现在和朝廷作对,那岂不是愚蠢吗?</p>
只不过是要趁机夺取安西和北庭大军的军权,然后借机讨伐陇右的李茂贞罢了。</p>
为夫的这个儿女亲家,可是一个上好的借口,等我和李茂贞交战,拖着不往东进军,倒要看看朝廷怎么办。”</p>
张氏满脸疑惑,“夫君你只不过是河西节度使,怎么能够夺取安西和北庭的军权?”</p>
朱温得意道:“安西军和北庭军进了我河西的地盘,他们对我又没有什么防备,杀几个人还不是轻而易举,然后我再将他们嫁祸给青海上的藩国。</p>
这些人便是我的军队,我率军东进,李茂贞阻拦,我和李茂贞大打出手,这一打,就是三年五载,亦或者十年八载,有胜有负,总之是没能通过,这又能怪不了谁呢?</p>
如果朝廷派人来,乱军之中被杀,也很正常吧。</p>
我朱全忠,对大唐可是一片赤胆忠心啊。</p>
至于天下对大唐忠心之士极多,的确是如此,但天下对大唐早有不满的人也极多。</p>
早就有谋士和我说过,中原士人太多,其中高门大阀更多,他们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尤其是洛阳、长安、扬州、苏州等少数的经济发达的城市,科举几乎都是这些地方出来的。</p>
这百年来,有多少人在中原位列高显,就有多少不得志的士人,往各节度使的幕府、刺史的幕府,还有那些藩属国的幕府中跑。</p>
内州县,外分封。</p>
重内轻外。</p>
这些年又对产粮区进行严苛的征收,激起了不满。</p>
如果不是朝廷的官僚体系还能正常运转的话,早就各处造反了。</p>
这天底下的危机重重,可一定都不小,现在燕国打进来,占据了一半的关中,伱看吧,很快天下反唐的浪潮,就会汹涌而至。</p>
不仅仅是藩属国,还有那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比如蓬莱、箕子这些地方,都会寻求独立。</p>
而且现在的朝廷,就靠楚国和宋国吊着命,一旦天竺和中南的藩属国造反,不出三个月,黄河以东、淮河以北,就会遍地烽火,没饭吃的百姓为了活命,可不会管什么大唐。</p>
民心。</p>
嘿。”</p>
朱温冷笑着,“我对这些太懂了,民心就是吃饱饭,大唐能得民心,就是因为大唐现在还能让人吃饱饭,等到大唐让他们饿肚子的时候,现在天子努力维系的所有东西,都会轰然破碎。”</p>
这是张氏第一次从朱温的嘴中听到这些话,这是一个她不曾见过的朱温,看的很远,看的很透彻,或许正是因为看的这么透彻,他才会做出现在的决定吧。</p>
“夫君,洛氏呢?</p>
你做事的时候,难道没有思考过洛氏吗?</p>
自古以来王朝灭亡,昏君奸臣是少不了的,否则以朝廷的力量,镇压那些叛乱,皆是绰绰有余,当今的天子虽然算不上是什么圣君,但也算是中人之资,而洛氏是不可能出奸臣的。</p>
大唐两百七十年了,却依旧能保持现在这么强盛,和洛氏是脱不开关系的。</p>
如果不是因为天灾的话,大唐或许还能昌盛三百年。</p>
有洛氏在,朝廷不会有那种昏头之事的。”</p>
这下朱温终于深深皱起了眉头,良久之后才算是舒展开来,“洛氏终究不是天下第一,在上面还有皇族只要是做臣子,终究事有不逮之时。</p>
况且若是洛氏真无敌的话,那现在大唐就不会依旧有这么多贪官污吏,有这么多不合理之事了。</p>
这个天下终究不是洛氏自己说了算的。”</p>
这场发生在夫妻间的对话,在沉默中落下了帷幕,朱温心中怀着一丝丝的隐忧准备进行关键大业。</p>
……</p>
燕国军队接管了长安,然后在长安中进行了一场财富均分。</p>
步骤很简单,先把长安百姓的财富收集起来,然后均分给燕国士兵,其中的大户人家被重点关照。</p>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粮食,李茂贞走的时候,特意将粮食留给了燕国军队。</p>
李茂贞的想法很简单,燕国军队马上就要和河东军碰撞了,没有粮食可不行。</p>
作为李克用的死对头,万一燕军被李克用击败,那可真是比杀了李茂贞还难受。</p>
他宁愿看到燕军杀进洛阳,也不想看到李克用立下大功。</p>
燕军在见到粮食和李茂贞留下的人后,就明白了一切,对于李茂贞这种贪生怕死的人,燕国贵族虽然心中鄙夷,但表面上自然是相当欢迎。</p>
毕竟进入中原后,一个不慎就会遭遇围剿,现在能够免除一方威胁,如果仅仅是面对河东军,那燕国是真的不惧。</p>
……</p>
燕国旗帜鲜明反唐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p>
当打着宋旗号的舰船出现在海面上时,天下再次震动!</p>
宋国也反了!</p>
说是宋国,就像是楚国一样,只是对当初分封的一个统称,当初朝廷将楚国一分为五,在宋国当然也是如此。</p>
毕竟东南亚的地盘可是相当大,而且还掌控着朝廷通往天竺的航道,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任何人都知道,在海洋越来越重要的大唐中,这么重要的地盘,完全交给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放心。</p>
但时代终究是不同了,在完全封建制度的时代,这种裂国分治非常有效果,但在宋国这片土地上,这种效果就弱了许多。</p>
他们之间或许各自有争端,但对于大唐的态度则是一致的。</p>
白花花的银子,在海洋上漂浮,最后都流进了大唐的国库,丰收的粮食,都进了中原的府库。</p>
这种利益之争,让那些本土派,在面对大唐的时候,只有一个态度,那就是反。</p>
而且本土派是永远都不会缺乏,也永远都不会杀光的。</p>
过去因为亲唐派有强大的后盾,所以实力更强的本土派,只能伏低做小,但现在不同了,大唐自身难保,没有能力远征,那亲唐派的末日就来临了。</p>
而且所谓的亲唐派,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利益的原因而亲唐,这批人很快就做了带路党,转而屠戮起了昔日的盟友。</p>
宋国不仅仅造反,还想天下发出了告百姓书。</p>
书中堪称义愤填膺,其中的情绪之激烈,绝对不下于燕国。</p>
“一千多年前,楚人曾言: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p>
一千年后,我宋国先祖,受高宗皇帝之命,跋山涉水,两百多年啊,终于将宋国这一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建设为现在这样的千里沃野。</p>
这两百多年来,经历了多少艰难呢?</p>
这两百多年来,又有多少人埋骨荒野山林之间呢?</p>
这每一寸的土地上,都是我先祖的血泪。</p>
但。</p>
就是这样的一片土地,现在却遭遇了多么残酷的对待,宋国中的百姓,竟然饿着肚子,一年三熟的天选之地,竟然就连填饱肚子都不能做到。</p>
就算是不种地去森林中摘果子也不至于如此!</p>
为什么会如此?</p>
因为中原天子的胥吏催逼,因为我宋国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都被中原拿走!</p>
如今我等就要亲自去问问天子,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对待我宋国子民,难道藩属国的子民,就比中原低人一等吗?</p>
如果不是,请问天子为什么这么做。</p>
如果是,那便无话可说,不过是生机相搏而已。”</p>
大唐水军起航,迎战宋国水军,这一则消息则顺着运河,只不过一日就到达了洛阳。</p>
洛阳震动!</p>
朝廷震动!</p>
————</p>
在这一场反对唐帝国中央统治的浪潮中,无论是燕国,还是宋国,亦或者其他地域或属国,几乎不约而同的使用了本地主义,以及强烈的地域主义,来调动治下百姓的情绪。</p>
本地主义一旦进一步发展,就将进化为民族主义,进而对帝国的统治,彻底造成思维上的分裂,进而造成帝国难以挽回的分裂,在没有进入工业化时,就产生民族主义,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未来。——《唐帝国兴衰史》</p>
(本章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