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龄的重担与孤独
李礼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张武龄的重担与孤独,民国暖色:合肥四姐妹,李礼安,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是,谁都无法真正洞悉张武龄的内心。他一直是那样自持和平静的人,很少有疾言厉色的时候。不管是对后来脾气坏到极致的填房,还是因为失去母亲而变得无比悲伤的孩子。孩子们却并不明白,真正的悲恸,叫作空洞。陆英的死,已经带走了张武龄生命的一部分,属于深情,属于相濡以沫,却在纷飞后,用相忘江湖的淡漠,掩饰了永无期限的伤痛。
允和曾有回忆,张武龄有一日问她最喜欢的诗人,她回答纳兰性德——这个回答大大出乎爸爸的意料。爸爸好高兴,马上就把《饮水》《侧帽集》的小本子给我。他说:“性德是性情中人,很可惜三十一岁就死了。这样的才子历史上也少见。”言谈之中,可见张武龄对纳兰极为推崇,一个“性情中人”,是情词,还是情心?对纳兰容若见地之深,又如何会是冷情冷心的薄幸郎,只不过他藏得太深,演得太好,骗过了世人,也骗了自己。
体格孱弱,是张武龄不入仕途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清醒的时人,对当时政府的幻想都已经幻灭。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我们眼里,是纸上的词汇,而这些,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潦倒背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安稳的生活都如昙花一梦。高官军阀们纷纷叛国求荣,甚至有人将中国自主权做抵押,换取一夕荣华。这样的政府,就算是胸腔流动着爱国情怀,难免也觉得报国无门吧。
仕途无可入,身体也不允许他弃文从戎,张武龄的爱国之心,依旧不曾熄灭。他的祖辈给他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凭借这些,稍微经营,就可以让张家过上几辈子也不愁衣食的生活。他全然可以做一个不问俗世的富贵隐者,吟风弄月,赏梅听莲,红袖添香,纸醉金迷。何况,族中并非没有这样的纨绔,他们醉心享受和快活,短命,却也令人艳羡。只是无法想象,倘若张武龄做个花天酒地的甩手掌柜,他的孩子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当然不会缺衣少食,但是少了爱,少了言传身教,少了一个父亲应该给予的一切,他们的生命,将会如月缺,如山破。
那并非是一生清白的张武龄。
面对祖辈遗留的财富,他思考的,不是享受与挥霍,而是谋求用这笔巨款,报效国家,尽一分华夏儿女的心。在上海时,他打算投资实业,当时流行“实业救国”的口号,但事实证明,在重重剥削的半殖民地国度,想要以此救国,实在太艰难,一线生机都叫作奢谈。这个计划流产后,张武龄苦苦思索,究竟如何是好,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宿命轮回,时空里盛开的所有鲜花,是昨日的种子,生出的春光明媚。多年前,他的祖父张树声为挽救朝廷颓势,在广东修筑了一座西式学校。多年后,张武龄也将救国的希望,转移到教育身上。祖孙俩,都认清这一点,救国并不在于物力的雄厚,人心未明,思想未开蒙,就算是救了整个国家,也不过徒有其表。自1919年始,张武龄便开始计划建立一所学校,和祖父不同的是,张树声建校有赖于朝廷的财政拨款,而张武龄完全是自发自费的铮然之心。
忽然明白,从九如巷中走出的四位华丽淑雅的女子,并不是历史辗转了千年后的不小心巧合,如果说一切都是注定的,那么在注定之前,每一个声色清灵的枝节,都潜藏宿命的玄机,铺就红尘十里,铸就暗香满室。只有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母亲,那样的父亲,才会在悄然里,奏出那样瑰丽又璀璨的四重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