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一段静默的成长时光,民国暖色:合肥四姐妹,李礼安,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段静默的成长时光爱上一个人,就爱上了他的一切。眉眼、笑涡、细纹、掌心

缓慢延伸的弧度、时常购置衣物的那家店、执笔时微微倾斜的坐姿……这叫爱屋及乌,因为深爱,所以接纳全部,容忍所有。所以,爱上一段时光,也爱上了期间天荒地老的斑驳深浅,微风吹拂发丝的柔软、葳蕤花草间碧绿而静默的影子、夹杂在两岸青山半城炊烟里的湍急河流……带着时光印记的所有,钟爱里拥紧的不死不灭。

透过砖瓦的缝隙,切入多年前的某个大年夜,苏州的风雪如同儿戏,门外孩童深有穿透力的笑用力牵动年关的喜悦,允和清澈明亮的双眸,记录着此时的静默时光,烟火的红渗入双颊,仿佛在这张稚嫩的秀气脸孔上,也绽放过盛世繁华。她说:那年是除夕。准备年夜饭是件大工程,因为我们家里少说也有四十个人。那晚我们吵吵闹闹,开心极了。孩子跟一些工人在一旁丢骰子,玩骨牌,赶老羊,每一盘下几分钱的注……他说,如果我们不玩骨牌,赶老羊等,就可以跟老师学昆曲,等到可以上台唱戏了,就给我们做漂亮衣服。过了两天,他就为我们请来了老师,从此每星期我们都在爸爸书房里学唱昆曲。

这是一段在允和记忆里极珍贵的回忆,多年后,越发细微清晰。学昆曲,亦是那段美妙人生里闪耀如星的片段,宛如镶嵌入发带的雪色,寒夜里熠熠地刺伤了谁乌黑的眼眸。张家姐妹很早就和戏曲有缘,在幼时襁褓里跟着母亲去上海剧院听戏,等大了一些,就板着一张端正的脸,坐在母亲身旁,听得入迷。

陆英是忠实戏迷。当时热爱听戏唱戏的望族女眷不计其数,很多都能自己评弹拉唱。陆英亦是行家,她涉猎极广,昆曲、京剧、沪剧……都是她非常拿手的。因为自己喜欢,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几个孩子也去热爱戏剧。等待家里的几个女孩儿都长大起来,陆英还组建了一个剧社——元和是编剧,允和、兆和是小演员。还别说,这几个半点都没受过正经训练的孩子,还真有几分灵气和悟性。

元和编写的第一部戏从《百家姓》中来,只有四句:赵钱孙李——把门开,周吴郑王——请进来,冯陈诸卫——请客坐,蒋沈韩杨——倒茶来。这样简单的戏码,姐妹们照样乐在其中。她们没有将戏曲作为高雅的艺术,现在的她们还没有这个概念,唱戏、组戏社,和平时玩的游戏没什么不一样,而对戏曲的深爱,却已缔结下了因缘。

她们第一个教唱戏的老师原是全福班的一个老演员,叫尤彩云。男演员唱旦角是传统,旦角名字女性化亦是传统,譬如梅兰芳,又譬如尚小云。尤彩云擅长的是“贴旦”,多数是个性鲜明又春秋各擅的女子,歌女、风尘女子等。元和她们刚到苏州时,就被张武龄带着去看过全福班的戏。全福班是昆曲班子,有点年头,戏台都不算年轻,有些摇摇晃晃,戏台前面是两根柱子,后面是两扇门,一扇上台,一扇下台。舞台上下都有一排灯,衬着发霉的戏帘,有点迷迷瞪瞪,还有点叵测的微凉。老式戏院除了旧,也当然有好处,免费提供茶水,新式的就得掏钱或者自备。来听全福班唱戏的,也几乎都是苏州老客。

时日长久,到底生情。人心贯来如此,念旧,留恋,眷顾,思绪纷纷,逃不开一个“旧情难忘”。叫嚣着衣不如新,又窃窃偷一份人不如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职场青春期

真真水无香

误入婚途:冷情老公求放过

猫眼

我这无处安放的魅力

妞妞蜜

老公是高岭之花

小二园

亿万甜妻花样多

心月如初

重生九零小俏媳

顾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