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多才多艺的小妹,民国暖色:合肥四姐妹,李礼安,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叔祖母识修对充和的教育,是一种古典式的闺秀教育。一如出身名门的识修年幼时,所接受的那样。在充和十岁之前,不论是谁都不会为她讲解书经中的词义,只让她反复朗读背诵。古典教育信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并非没有道理。在不断的吟诵和记忆里,慢慢地,那些意义就于不经意间浮现在眼前。她又是那样善于沉思的孩子,安静地在书房里,悠悠地就能过完一天。

当苏州的姐姐们,在缤纷的西式教育里,唱着歌,跳着舞,经历着诡异动乱的历史,年幼的充和是归隐的落梅,踏着洁白柔软的雪,吟诵着古老悠远的南山之歌,心自安宁。在很长很长的时光里,她都一如既往,宛若最初那位少女的心思,已经定住了漫长的岁月,不论是战乱,还是流离,不论是失去,抑或拥抱,都挥不去当年波心投影。

十六岁,叔祖母去世,朱谟钦先生辞归。和父亲姐妹们分离了十六年的充和回归张家,她的回归是无奈的漂泊,也是弦上一只娇莺,羁泊欲穷年,终究要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当时,她的三个姐姐已经在上海念大学,都离开了家。不难想象,回到张家的充和,依旧形影孤单,但那已经是她要好点的朋友,陪伴她度过了多年凉意、尴尬和惆怅。她安之若素,依从张武龄的安排,在乐益女中念完初中,之后,又跟着几位姐姐的身影到了上海,在务本女中和光华实验中学念高中。她基础功扎实,课程几乎不在话下,所以在很短时间内,充和就补完了当时中学的所有教程。

1933年,兆和与沈从文缔结婚姻。充和前去北京参加婚礼。说不清是天命注定,还是心有所属,参加完婚礼后,她决定不再返回上海,而是留在北京,专心准备考入北京大学。不必怀疑,在她的骨子里,也有倔强专注的神采,甚至是一往无前的勇气。她在北京香山摄过一张全身像,葳蕤山草,徐徐藤椅,充和剪了一个短头发,身姿挺拔,眉清目秀虽然微笑着凝视镜头,但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心性坚定的女孩子,一双眼睛会说话,透着了然的沉静以及镇定。如果有这么一个朋友长期相伴在身侧,那该是多好的事情,或许终其一生,都将不知道恐慌怎么写。

她很有计划,先旁听,次年参加入学考试。那时北大的入学考试有四样科目,分别是国文、数学、历史和英语。四样里有三样,她毫无压力,唯独数学,不管姐姐们怎么给她补课,她总是弄不明白。其实也正常,天才都是瘸腿的,当年钱锺书考清华,也是数学挂红灯。北大的老师们也爱才,将国文满分数学零分的充和破格录取,也是一段佳话。后来有人说她数学不大好,她不以为然,反而大大咧咧地回答,其实是大不好——充和素来是很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残缺”的。

一个人,当然不会十全十美。可惜有太多人,嘴里清楚,心里却是不甚分明。充和是心里门清,也敢认。韩非子曾说,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告诫后人莫因小失大,守着面子不肯落目于微小的差错。显然,充和极有古人精神,大概,这是在幽暗的书阁里,缓缓注入血脉的继承。

日落,草黄,苍穹晦涩,星光坠入深海。世间所有宛如昙花的盛放,都不会永垂不朽。行走在光阴河流里的充和,当然也不会青春不谢。六十年后,她也是垂暮的老人,也是要拐杖戴老花镜过日子的,但纵使流光匆匆,摧毁了金色年华里暗香浮动的一切,她依旧是那个叫人念念难忘的才女,会画画,能书法,唱起昆曲,宛如投胎至现代的杜丽娘。时光也没善待于她,然而,她值得世人最虔诚的善意与记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小说小说相关阅读More+

职场青春期

真真水无香

误入婚途:冷情老公求放过

猫眼

我这无处安放的魅力

妞妞蜜

老公是高岭之花

小二园

亿万甜妻花样多

心月如初

重生九零小俏媳

顾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