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无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三回:红烧肉(一),燕飞燕舞燕满天,我本无我,海棠文学),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红烧肉,肉红烧,糖酒盐合出七巧。一巧豕当肥,农家安居如意为。二巧糖普惠,五谷丰盛民生维。三巧酒会飞,东西南北路通随。四巧盐无税,千百佳肴足味蕾。五巧厨精贵,糖酒盐合调百味。六巧人贤惠,海北天南聚融会。七巧国泰维,天下一统人共醉。
李老师收拾亭当餐厨清洁卫生,适逢任笔友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众人也是兴趣高涨,便笑道:“笔友,几年不见,果然当刮目相看了,你都快成历史百科全书了。”
任笔友说道:“主要是罗老师教导得好。”
罗老师欣慰的笑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再说了,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我们中国人的宗教就是历史。孔子说过:读史不读经则罔,读经不读史则殆。,《礼记经解篇》已有警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我们在《春秋》这样的史书时,如果缺乏稳定的是非观念,就可能心神混“乱”。往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都读经史子集,又以经史为核心,而古人总是先读经,而后才读史。因为史所记载的是变、乱,经所记录的乃是常道。通过读经,人们树立起基本的是非善恶观,而多少具有道德和政治判断力。有了这样的心智基础,史书所记载之变、乱,也就可被当成资以“鉴戒”的案例集。在这样的观念框架中,邪恶的人、事正好可以成为进行自我道德思考、修养的材料,或者发挥“资治”作用,而不会成为教唆悖乱、训练阴谋术的教本。还有,经记录的是华夏文明成长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的言与行。故而,华夏文明永昌不衰的全部基因密码,就隐藏于经之中。经部古之圣贤大成智慧,集一生情感抱负说大道之言,俗人读经多难神交圣贤,盖其不能正襟斋心去妄求真,何谓之:经者圣贤大情感,太阳也,俗人斋心去妄,少阴也,阴之极致则阳动此乃神交圣贤之境也。史部古之大成智慧者泯灭俗情而言物人迹事,客观理性载史为书鬼神莫测也,俗人读史多难渐入佳境,盖其不能风云际会情感突起,何谓之:史者灭俗情存天道,太阴也,俗人真情涌浪,少阳也,阳之极致则阴柔和合有感而所得也。”
古丽燕自然是听得一头雾水,不过她心中依然有所惦记,道:“燕哥,你还没说红烧肉是谁发明的呢”
郭燕笑道:“古丽燕姐姐,你这么快就开始惦记起猪猪了吗”
吕希燕瞅了任笔友一眼,对古丽燕不阴不阳的说道:“有时间了让丑蛤蟆给你做回红烧肉解馋如何”
李老师微微一笑,道:“雪芹,丑蛤蟆是笔友的外号吗”
任笔友打个哈哈,道:“说起这红烧肉啊,就不得不提苏东坡了,这道菜虽不是他发明的,却是经过他的手发扬光大的。先是他被贬黄州,便自号东坡,作了《食猪肉》一词: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从这首《食猪肉》诗中,不难看出东坡先生也深谙红烧肉烹饪之道!后来他领导人们抗洪救灾为民谋福利,人们为感谢他,也知道他喜欢吃猪肉,便都把自家的上好猪肉赠送与他。东坡先生也沒推辞,而全数收下后,他令人将猪肉切方块,按他的方法焖炖好,又逐一回赠给人们。由于他做的猪肉选料讲究和调味精细,人们吃后都惊呼美味,便使这猪肉在江浙一带迅速火爆起来。为了纪念东坡先生的恩情,人们便给他送回的猪肉取名叫‘回赠肉’,也有叫东坡肉的,其实就是红烧肉,跟我刚才做的锅包肉一个道理,都略微的改变了一下烹饪技法而已,属创新一列。”
“不过我们现在吃的红烧肉中,却是以毛氏红烧肉最为出名。”任笔友继续侃侃而谈道,“吃的红烧肉被称为毛氏红烧肉,它与传统的红烧肉不同的是加有辣椒,有句名言,不吃辣椒不革命。当时的红烧肉是用酱油给肉上色的,有一次,视查酱油厂,发现酱油长蛆了,便从此不吃酱油了。可他爱吃的红烧肉怎么办呢不用酱油,厨师就用炒糖汁给红烧肉上色,没想到用糖色烧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甜滑润可口,从此就更加喜爱红烧肉了。所以,才有了后来他御点红烧肉为核科学家们解馋补脑。”
古丽燕看着任笔友,眼前浮现了一盘色泽鲜亮五香四溢的红烧肉,她舔舔嘴唇,道:“红烧肉真有那么好吃吗”
“绝对是人间极品美味。”任笔友笑笑,道,“说起红烧肉,我不仅想起了一个人,要是没他,苏东坡可能也吃不起红烧肉。”
郭燕忙问道:“谁啊”
“就是王玄策。”
“王玄策是谁啊”
“王玄策是大唐贞观年间杰出的外交官,他四次奉旨出使印度,对中印影响非常之大之广,没有之一。之所以说吃红烧肉不能忘了王玄策,是因为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带回了制糖术。我们都知道,红烧肉最离不得的佐料就是白沙糖。”
吕希燕道:“唐朝之前我们没有糖吃吗”
罗老师道:“其实,我们的制糖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之句,《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诗经》中的饴,是淀粉糖,是用米和麦芽糖化后熬煮而成;《楚辞》中的则是指蔗糖了!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华夏就开始了制作蔗糖的历史。只是当时粮食产量低,人都不够吃,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粮食制糖,糖在唐代以前那是绝对的奢侈品。”
任笔友道:“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进印度较为先进的制糖术。当印度的制糖术引入中国后,中国人又对其法进行了改进,就制出了白糖,史书载,其色味愈西域远甚。关建还是制糖成本降低了,产量提高了,老百姓可以随时吃上甜甜的糖了。要知道,人体主要能量提供者就是糖,有能量就有体力,很难想象一个弱不经风的民族能够创造出太平盛世的景象来。”
李老师说道:“我记得早几年,国家都是按计划为我们提供白糖的。”
“我还记得我母亲背着我拿着糖票去供销社排队买糖的情景。”任笔友笑了起来,道,“现在好了,可以随便吃糖了,更可以随时吃红烧肉了。”
吕希燕白了男人一眼,道:“吃吃吃,你一天就知道吃。”
“民以食为天嘛!几千年来,我们老百姓只有今天才能吃得饱饭,这只是才刚刚开始,将来,我们不但要吃饱饭,更要吃好饭。”
罗老师说道:“确实,我们是从近几年才开始吃饱饭的,我们的目标不但是要吃饱饭,而且是要吃好饭。”
正说话间,里屋突然传来小孩的哭声,李老师忙着起身往里屋而去。众女面面相觑,罗老师笑道:“是我家老二醒了。”吕希燕首先反应过来,也起身跟了李老师去,并欢喜的说道:“我也看看小娃娃去。”
古丽燕郭燕互视经秒,便也兴至盎然的跟去看小娃娃。任笔友看着女孩们的背影消失在里屋,想了想,说道:“罗老师,之前她们在场,我不方便相问,您怎么来了xj”
罗老师见问,猛喝一口酒,由于咽的急,竟被呛住了,他急促的连咳数声,好不容易才平静了下来,他苦笑。
“罗老师,那你现在在干什么工作”
“跟你一样,砖厂搬砖。”罗老师看看房屋,道,“除了这房租,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那,罗老师,你后悔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